中新网9月12日电 2016年“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持续演出一个月后收官了,针对展演的总结研讨会近日召开,与会业内人士、专家表示,“北京故事”这一文化品牌已经成为了北京小剧场标志性、品牌性项目。
“北京故事”品牌价值最大化
展演活动由北京市文化局主办,自3月起开始公开的作品招募,来自全国的50余部作品提交资料,18部作品入围展演。整个展演活动分为“北京故事”和“小剧场戏曲”两大板块,以戏剧、舞蹈为主的“北京故事”板块共有11部优秀作品进行演出,以各戏曲门类小剧场创新为主的“小剧场戏曲”板块共有7部优秀作品。正式演出自8月1日持续至8月31日,36场演出在北京12个剧场举行,直接观众人群过万人,直接及间接影响覆盖人群过数千万人次。
其实,北京市文化局于2012年举办了第一届“北京故事”小剧场优秀剧目展演,至今已经办到了第五届。“北京故事”这一文化品牌已经成为了北京小剧场未来乃至全国的一个标志性、品牌性项目。
此次展演不仅面向北京的创作团体及创作者,更是第一次把视角扩大到全国范围内,旨在打造“大北京”的文化概念,让其他更多城市的院团、剧组了解“北京故事”,参与“北京故事”。所以,今年有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的《御碑亭》、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秘而不宣的日常生活》以及来自广东的粤剧《浮世三生梦》三个非北京地区剧组入围,他们都表现出不俗的票房和口碑,给北京的同行带来了更多形式的表演艺术经验,也给北京的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观剧体验。
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梧桐表示:“北京故事这五届我都在参与着,五届推出了很多的作品,非常值得欣喜的是到这一届形成了一个良性的戏剧生态模式。这个良性生态太重要了,不是票价高低、观众多少,而是从组织方、运营方、策划方,从这个活动的台上台下幕前幕后等多方的配合的结果,北京故事这一届把它给理顺了。相关的所有的戏剧性的活动,这一届活动的价值特别大”。
小剧场戏曲受年轻观众热捧
近年来,小剧场戏曲成为小剧场戏剧演出中一支重要的成长元素。今年为了进一步拓宽小剧场演出形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主办方加大了“小剧场戏曲”板块的剧目入围数量,鼓励传统戏曲院团积极创新,创作出与当代社会审美观、价值观更加契合的小剧场戏曲作品,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小剧场品味传统文化的新魅力。今年展演最大的亮点就是两个外地进京的地方戏种——老戏新编的梨园戏《御碑亭》 和90后团队打造的粤剧《浮世三生梦》。除此之外《明朝那点儿事-审头刺汤》、《断肠辞》、《望乡》、《三岔口2016》、《古城暗战》都在年轻观众中有着非常好的口碑和市场活力。
北京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杨乾武说:“中国有一个特别好的全世界都独一无二的东西,就是我们的戏剧。只有中国有两大戏剧母体,西方的话剧和中国的戏曲,中国的这两大母体能够融为一体,是很有未来的。”在“北京故事”上,这两大戏剧母体的深度对话、交流和融合非常值得在未来小剧场的创作上继续深入探讨和发展。
在会上,承办方宽友文化总经理高建城对此次整个展演进行了总结汇报。展演的整体宣传运营工作从4月份开始开展,建立并运营“北京故事优秀剧目展演”公众账号。截止目前,共撰写了80篇原创文章,其中涵盖了“北京故事采访系列”、“展演创作者采访系列”,以及“展演演出介绍系列”等。在不足5个月的时间里,吸引粉丝超1.1万人,文章平均阅读量接近2000,单篇图文最高阅读量,突破20000。账号不仅为“北京故事”品牌收获了一批忠实粉丝,更是为观众们带来了许多福利和便捷,成为展演与观众沟通最及时有效的平台。
为充分了解广大观众对于本次展演的真实反馈情况,在展演的36场演出现场,均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显示,观众对于“北京故事”观看内容的满意度为91%,剧场观演环境满意度为86%,票价设置是否合理的满意度为88%;口碑传播成为小剧场观众获取信息和促成观演的最重要原因;在“观看本剧原因”的调查中,“与朋友约会”成为重要原因之一,而最多选择此原因的剧目,绝大多数都为都市题材或形式感强的作品;购票观众比例正在上升,成熟的剧场或稳定的创作品牌是观众自主购票观演的保障;针对小剧场演出类型,最主流的观众群体是18-30岁的观众;小剧场戏曲观众,主流人群为30岁以下观众。
北京市文化局举办“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旨在真正推动小剧场戏剧的发展,为小剧场戏剧的良性发展做好服务工作。希望通过小剧场展演,对小剧场发展生态的建设有研究、有判断及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如何营造出最适合小剧场发展的环境和业态是北京市文化局最关注的事情。整个北京城市的文化活力有赖于戏剧文化活动的推动,而整个戏剧行业的发展则依靠最有活力的小剧场戏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