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顺:在不断融合中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国智网        发布时间:2017-03-06 16:28   

近段时间,在文化艺术界甚至全国,两件事情引发大关注大讨论。一是年初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引发党政军学研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重视、学习领会和贯彻执行;另一则是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文化类综艺节目带动了普通民众对古诗词、传统文化的热议、热爱和学习,从一定层面促进了民众当前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是政治清明、经济社会发展兴盛的必然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推动民族现代化进程、推进中国走向世界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力推进传承发展,文化力量正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拳头”力量。

一、从党中央施政作为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近年来,一系列诸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创新方法手段,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诸多为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要论述,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深入实施,正是党和国家深厚文化自信应用于实际工作的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科学发展理念的提出和贯彻执行,亦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思想“革故鼎新、天人合一”的有力体现;正是对“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的落实践行。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与世界优秀文化有机融合,经过弛而不息的去芜存真、去粗取精、扬长避短,已见初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日新不辍的展示其巨大的作用,“万山磅礴主峰显”的态势已然形成,文化软实力的力量越来越强大。

诸多关于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结合实际、发现本质、直击核心,体现了始终振奋精神、始终服务发展、始终振兴中华、始终促进复兴、始终建设世界强国,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基本特性,“两个一百年”、“伟大复兴中国梦”蕴含的深沉文化内涵和文化重托则将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更新观念,跳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认识的常规窠巣

草长莺飞,势头正好。我们的先祖,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举世瞩目的古文明。从睿智的哲学思想到才华横溢的诗词歌赋,从高文雅典的珍籍到治国用兵的奇书,从肃穆庄严的古建筑到叹为观止的古工艺,从睥睨世界的发明到引以为傲的文明,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河流里,每一条溪流都散发着传统文化的光辉,散发着迷人的光彩,诉说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和文化的浩如烟海。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科技信息化发展的一日千里,对传承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只是喊口号,不能只是兴趣爱好,不应只是阳春白雪的诗词歌赋,不应只是随性吟来、舞之蹈之、挥毫泼墨、击缸扣缶的“高冷之物”,不应只是学术讲坛、饱学之士对学子及业界人士教授讲解之文……,诸如此类,应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

同时,传承更应注重文化的教化作用,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和涵养亦是重要的一环,这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在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法律、道德建设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不相适应。如刚兴起并受到广泛欢迎的共享单车被恶意损毁现象,旅游景区被刻字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部分人礼义廉耻荣辱观念极度淡漠、是非曲直价值标准扭曲等问题,实际上也体现着文化传承、文明传承与时代不相适应的问题。

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国强民富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协同进步发展而努力奋斗,因此,从民族价值观、国家理想的实现来说,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跳出狭隘的传统文化观的窠巣,把我们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积极向上、求真向善、大道为公的文化思想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创新运用,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

三、创新进取,创造性转化适应现代社会进步的需要

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显然,要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动起来、用起来、热起来、传下去,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实现普遍传承,关键还在于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笔者认为,应在传承发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各类良性文化的基础上,发掘其内涵,理解其精髓,传播其理念,紧密结合工作和生活,更多地将其应用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治”发展进程中的生产生活实践,应用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用于提升科学发展能力,产业发展能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普遍提升人民群众的道德素养和自信心,从而促进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显著进步,这其实就是《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的“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融入生产生活”要求的题中之义。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2016年以来,我们认真学习党中央和各相关部门的有关精神,领会其要义,从自身层面进行贯彻落实。2017年初,经过国家主管部门审批,应时成立了民间智库型机构国智智库成都文化传媒研究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精神并积极践行。

不忘本源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笔者最后建议,应十分注重“文化+互联网”“文化+产业”“文化+科技”“文化+经济”“文化+智库”“文化+传媒”之间的跨界关系和跨界融合发展,进一步增强中华优秀传文化、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影响力、传播力,推进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成为人民大众的日常,促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从而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作者:龙顺,国智智库成都文化传媒研究院执行院长,四川省中华文化学会常务理事)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online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