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孩子加入到报考公务员的队列,经过努力他终于如愿以偿,最终缴纳5000元违约金,与签约单位解约。
学校推动学生就业本无可厚非,但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强行为之,不签约就阻碍其毕业,就十分不妥了。促使学生草率签约,这种行为既损害了一些用人单位的利益,也增加了就业者的就业成本,还让签约者有种失信的危机感。
为何会出现如此情况?“都是学校追求就业率惹的祸。”亲戚一语道破玄机。我认为,教书育人才是学校的本职工作,只有改变就业率是考核学校重要指标的做法,才能让这种闹剧不再上演。虚有的就业率不仅损坏了学校的形象,也给学生上了一堂负面课,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有害无益。
湖北丹江口市 张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