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业被“学霸”抛弃了吗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6-08-23 09:34   
原标题:医学专业被“学霸”抛弃了吗

【医学教育观察】

近日,有媒体对今年22个省份36个高考状元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1.11%的状元倾向于报考经济类专业,33.33%的倾向于报考管理类专业,而医学类等专业无人问津。

关乎百姓健康的医学教育,难道真无法吸引优秀学子吗?现在,医学专业真的被高考状元们抛弃了吗?医学教育又面临怎样的处境?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选择学医的高分考生变少了吗?

再过几天,江西省玉山县的小伙祝磊就要到北京大学报到,他今年以674分的高分成为玉山一中的理科状元,并被北京大学医学部口腔方向(八年制本博连读)录取。

祝磊告诉记者,“选择医学是兴趣使然,父母也很支持”。而他周围还有六个同学选择了医学专业,有的是医学世家,有的考虑到职业的稳定性。在他看来,医学依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唯一让祝磊犹豫的是医学专业的学习周期太长,“怕自己坚持不下来”。

目前,我国医学本科培养时长为五年,硕博研究生还需要三年至五年,培养一个优秀的医学人才需要至少十年时间。医学院校学生通常面临学成之后已经人到中年,却依然要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的尴尬。

除了学习周期长,让部分考生对医学犹豫不决的还有随之而来的成本投入。记者发现,医学专业学费通常高出其他理工科专业20%左右。例如,2016年四川大学口腔医科、临床医学学费为每年6000元,较普通理科专业高出1500元。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翟双庆认为,实际上,医学专业的投入成本要比普通专业高许多,实践环节多、设备需求大。医学专业是所有专业中花销最大的,国家目前所提供的补贴还远不能覆盖医学专业需求,这也是医学专业学费比其他专业高的原因。

“从在校教育,再到规范化培训阶段,十年间的支出是很大一笔费用”,曾是医学专业毕业的四川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李昌龙深有感触。医学专业毕业生薪资比较少,相比其他专业毕业生,可谓投入多产出少。

由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就业蓝皮书: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临床医学类专业“学得久挣得却不多”,学习需要本科5至6年,或本硕连读7年,而在2014届毕业生的月薪方面,外科医生3066元、内科医生2713元,远远不如游戏策划5273元、互联网开发师5174元、建筑师4778元。

即便如此,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马陆亭依然判断,“学医的高分学子并未减少”,医生毕竟是相对稳定的职业,还是会有一大批家长愿意让孩子从事医学,而医学学科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又要求招收基础好、分数较高的学生,高端的医学院校依然能够吸引优秀的学生。

分数线居高不下,内部分化明显

尽管面临学习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的种种现实,但是记者调查发现,医学专业并非像一些媒体所认为的那么“冷清”。

近几年,全国范围内几所重点医学部(院)在国内各省的招生录取线除了个别省份以外都在600分以上。2016年,上海交大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北大医学部、浙江大学医学院在福建地区的录取线均高出本一线182分、178分、176分、135分。

综合实力靠前的医学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居高不下,普通医学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也不低。2016年,在北京地区,医学类院校基本能保持在600分以上,而且招生规模稳中有升。此外,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处于第二批次录取的医学院校的录取线,也比所在省份的录取线高出30分左右。翻阅近几年医学院校的分数线,记者发现,这种格局几乎没有变化。

马陆亭认为:“分数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专业受欢迎程度,包括临床医学在内的医学专业整体依然有较强竞争力。”

然而,高分数线的背景下却隐藏着一些问题。

某高校医学院研一的学生王雨婷,已经在医学专业学习了六年。当年高考,她报考的是化学专业,后来被调剂到中医专业。她坦言,班上90%的同学和她情况相似。大学期间,班上很多人一直准备着转专业,最后,一个班28人陆续转走了5人,其他没有“成功转走”的同学对中医专业“难以上心”。

北京中医大学副校长翟双庆坦言,当前医学专业内部方向分化比较明显,在医学大类招生中,临床医学比较吃香,而基础医学理论,药学、中医报名人数相对较少,“不平衡”的现象在医学院校内部普遍存在。

高强度的执业状况令人担忧

记者见到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维民时,他刚为一位患者完成腹膜肿瘤手术,从手术室里走出来的他略带疲惫地说,“干我们这行,工作强度高,还要随叫随到”。

根据《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八成医生每天工作8~12小时,近七成医生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

而如此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方向的研究生王凯从第一天进入医学院就开始了,比起其他专业,“学医的压力要大很多”。一天近十个小时用来学习和实验,几乎没有假期是王凯和同学们的生活状态。这个学期,他一周有17节课,“累,是真累”。如果真正要成为一名医生,还要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还要考执业医师资格证。

王凯告诉记者,他的导师一共带了近二十个学生。“得到真正的指导也很少”。王维民介绍,欧美等国家的医学教育师生比例是1:6,我国高校师生比标准则是1:16,“国内医学院能够达到这个标准就已经很不错了,而实际情况远远低于这个数字”。

医学专业被“学霸”抛弃了吗(图1)
 

然而,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可能并不能换来患者的理解,让医院里实习工作的同学们更为担忧的是随时可能发生的暴力伤医及医患纠纷。

“医疗服务不是商品交易,并不是花钱就一定能把病治好”,当前,受到非理性因素支配下产生的医闹,让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翟双庆表示,“社会公众看待医生这一职业的态度,同样会影响到学生们的专业预期和职业选择”。

(本报记者 陈鹏 本报通讯员 张红涛 祁祺)

【责任编辑:online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