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一半受访大学生暑期基本在家刷手机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6-08-24 11:40   

调查显示:一半受访大学生暑期基本在家刷手机(图1)

  这个暑假,来自湖南大学的大四学生代晴几乎很少回家。她独自留在寝室里,继续和雅思考试“死磕”。“七分能降暑”是她进入暑假后的朋友圈签名,一直没有变过。再过一周,她将要参加第五次雅思考试,这也是她暑假中的“二战”。

  8月,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在来自全国的1937位大学生中发起投票,55.06%的大学生表示暑假基本“‘宅’在家刷手机度过”。同时,在面向180余所高校的622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72.87%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示曾对暑假有过规划,其中36.34%的规划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36.28%的大学生受访者对自己的暑假生活表示满意,52.73%的大学生认为满意程度与金钱无关。

  暑假“打开”方式多样化

  代晴在本科班级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她的计划是毕业后去国外读研究生。但是她和她的目标学校之间还有一张雅思7分成绩单的距离。去年12月,代晴就开始为这张小小成绩单奋斗。

  雅思考试9点开始,代晴坚持每天7点左右起床,9点开始听力练习,紧接着做阅读,状态好的话就继续写作文。“这样就相当于自己在寝室完成了一次雅思笔试。”代晴说,“一个暑假下来自己进行的模拟考试也有几十次。” 除此之外,线上线下口语模考、私教课、小班课,她几乎都尝试了个遍。每天晚上,代晴会一直学习到12点。生活中的唯一波澜,就是偶尔在练习中听力考砸或者阅读失利,“做听力的时候偶尔紧张,一个没听到后面的都听不懂了,这个时候我会很沮丧,另外有些阅读题目很难,我对了答案都不想改答案了。”她笑着说。

  看到朋友圈里同学晒出实习和旅游的照片,代晴并不羡慕。她觉得每个人志向不同,而自己对前途非常清楚。学习累的时候,她会把大二在英国做暑期交换生的照片拿出来看看,鼓励自己全力以赴。

  代晴也很坚定地表示,“我很满意这样的暑假,为自己想去的学校一直努力,我几乎没有想过放弃。”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大学生中,学习或备考的占26.81%,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占21.03%,20.71%的大学生外出旅行,18.14%的大学生兼职或打工。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庞强入选了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紫光阁”大学生实习计划。在这个暑假,他有机会进入到国家发改委实习,“触摸中央部门是如何运转国家这部庞大机器的”。一个月的实习,他觉得自己“更加切实地感受到了高强度、高压力与蓬勃有力的国家公务员的工作状态与职业要求”,明白从一页页“轻薄”的公文函件到“厚重”的国情咨文,再汇聚思想,淬成国策背后的严谨与艰辛,庞强觉得这都会成为他坚定前行的力量。

  而来自天津一所高校的大三学生陈佳明在假期里则选择到一所教育机构做兼职老师,两个月下来的收入近乎可以支付他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陈佳明的专业是食品质量与安全,在教育机构主要负责初一的国学班、预科班和针对分班考试的辅导。辅导班的课程9天为一期,他参与了4期6个班的教学。一节课大概3个小时,课程的长度要求他在备课时不仅要内容丰富,还要有吸引力。“我也把这份兼职当作一种职业的尝试,因为自己就业时也可能会考虑这个方向。”陈佳明表示,每期课的准备都要求自己全身心投入,“如果有课程安排的话,那这段时间应该基本都花费在备课上。”

  选择刷手机的“宅”方式超过半数,67.19%受访者承认自己有手机依赖症

  在受访的大学生中,55.06%的大学生表示暑假基本“‘宅’在家刷手机度过”,67.19%的受访者承认自己有手机依赖症,其中认为自己“重度依赖,手机就像身体的一部分”的大学生占9.46%。

  就读于内蒙古一所高校的大学生南定觉得自己患有重度的“手机依赖症”“小红点强迫症”。南定告诉笔者,自己每天早晨起来首要的事情就是看手机,有没有未接电话、未读信息,闲着的时候就狂刷“两微”。即便是实习时,也会忍不住总拿出手机来刷朋友圈,看到“小红点”提示就一定要点进去看。她说自己的手机永远不会关机,有时候走路也会戴着耳机听歌,刷手机。“现在最怕的就是家里没电,手机充不了电我的世界就黑暗了”。

  56.03%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平时也有“手机依赖症”,没有随着假期的到来而改变。同时,31.9%的学生表示在暑假中,自己对手机的依赖加重。来自四川一所高校的大学生李元哲坦承,每天自己都会有8到14个小时是与手机为伴的,主要是通讯和看资讯,这个状态对他来说是稳定的,不存在特别多或者特别少的时候。这个暑假他给自己定的主要任务就是陪陪家人和休息。

  “玩手机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有的时候会发现一天什么都没做光玩手机了,但是根本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大学生陈佳男描述着自己的感受。在她眼里,手机便利,而且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求知欲,自己的精神世界“寄居在数据移动端承载的那些丰富多彩的内容里”。但她同时承认,“这带给了我极大的麻烦,厌恶社交,沉浸于自己无意义的趣味之中,正常的作息时间被打乱,人生观也被网络所浸染,对于现实世界和身边的人缺乏足够的关心和关注”。

  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学实践部主任曹国东认为,“手机依赖症”是一个社会现象,不只是对大学生的生活有影响,智能手机的出现对整个社会都带来了特别大的冲击。而大学生这个群体在智能手机的使用上,更加突出一些,甚至有些人会通过手机沉迷于网络手游、网络社交、网络直播、网络购物等。他认为,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这个现象是技术对人和社会的变迁带来的冲击。这样的冲击是有利有弊的,有利的地方在于技术带来的便利性,不利的地方在于,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网络上传送着大部分碎片化的信息、八卦娱乐等信息将各种正、负方面的能量汇聚起来,可能会影响大学生们思维、价值观、判断事物的能力。“手机玩的多,书看的就自然少,与朋友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也会少,户外活动的时间,强身健体的时间都会大打折扣,这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来说都是非常不利的。”曹国东说。

  南开大学学生心理指导中心主任袁辛认为,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用电脑和手机的时间比较多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而“朋友圈”也是现代社会个人宣泄真实情感的地方。但同时她认为每天“宅”在虚拟的世界,看着人们分享生活,分享观念,而疏于真实世界的交流和互动,这是一种损失。“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往往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也会有更加丰富和立体式的体验”。

  对假期“满意”占少数,52.73%的大学生认为满意程度与金钱无关

  调查结果显示,72.87%的受访大学生对暑假作过规划,45.15%的受访者认为规划“执行较差”,12.56%的受访者表示“基本荒废”。在暑假满意度问题上,36.22%的受访大学生对自己的暑假生活表示“满意”,52.73%的大学生认为满意程度与金钱无关。而对暑假生活“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包括“自制力差,有惰性”“计划落空”“没有明确规划”。

  大学生对暑假生活“不满意”,袁辛认为可能有很多种原因。在她看来,如果从人际交流方面来讲,每天的刷屏就只是在观看别人的生活,从而缺少了有效的交流互动。还有可能是一些大学生已经习惯了在校的忙碌生活,以至于假期一闲下来就满心的负罪感,觉得闲下来对不起所有人。她建议,不管是媒体、专家、学者或是父母、老师,都需要正确地引导学生们内心的想法,用一种正确的态度对待暑假。“我们可以在暑假到来之前就给他们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让他们充分享受这个完整的闲暇时间,所以说怎样利用好、规划好假期时间是非常关键的”。

  提及假期规划,曹国东同样认为,大学生虚度暑假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缺少规划。这个规划首先是对大学4年的整体规划,除此之外,还包括课余时间的规划,长短假期的规划。一个好的规划是我们不虚度生活,不荒废大学时光的开始。

  作为辅导员,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刘国权希望学生能享受假期,劳逸结合,多陪伴父母和亲人;同时也希望学生有一定的自律能力,别让假期的美好时光在“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和“醒了拿起手机,放下手机睡觉”等无聊状态中匆匆流逝。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解洪兴也表示:“习惯与态度不是一天养成的,父母有责任,评价体系有责任,媒体宣传也有责任,建立社会服务或实践积分机制,把他们引向社会,引向自然,服务社会责任和担当。”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代晴、陈佳明为化名 内蒙古师范大学 何玉珍 哈尔滨师范大学 郭凯旋 湖南大学 张艺慧 记者 马宇平)

【责任编辑:online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