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几十年高等教育的发展,受计划经济、行政化影响过深,近些年虽有好转,但大学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的“两个不适应”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在教育资源、教育环境相对弱势的地方高校情况相对严重。
如何破解“两个不适应的”的难题?武汉纺织大学从“找特色”“育特色”“引特色”上做文章,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的新路。
在办学定位里找准特色是基础。特色是地方高校安身立命之本,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特色发展是地方高校加快发展的重要方略。坚持特色发展,必须强化特色意识,找准比较优势;必须优化特色结构,突出比较优势;必须升化特色发展,创新比较优势,形成特色优势群。
大学从一定意义讲,和人一样也是一个生命有机体。人的个性是由遗传和环境决定的,大学特色即个性也是如此。有所不同的是,决定大学的遗传因素不是生来就有的DNA,而是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所积累的获得性遗传因素。
武汉纺织大学确立了“现代纺织、大纺织、超纺织”的特色发展方向。学校立足纺织材料、纺织技术的现代发展和纺织产业链的高端延伸,打破传统纺织观念,拓宽纺织学科应用领域,并通过“纤维轮”科学诠释纺织学科的现代内涵,直观展示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前景,从根本上回答了“办什么样的纺织大学”“怎么办纺织大学”等理论和实践问题。
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明确定位,不要一窝蜂地去发展研究型大学。国外的每所高校都有与别校不同的办学风格和方向。
“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建设高水平地方特色高校明确了办学思路。
在特色学科中培育特色人才是关键。核心竞争力是办学水平和实力的重要体现。坚持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凝练学科方向,增强学科特色和优势。传统的培养模式导致了学生“高分低等”现象严重,擅长于考试,缺乏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企业也表示大学生不缺知识缺能力。
武汉纺织大学几十年的发展,与纺织结下了不解之缘。为此,学校持续提升纺织及相关学科的竞争实力和学科显示度,以纺织服装为特色,但这种学科特色并不是说只把纺织和服装专业办好就行了,纺织的产业链很长,实际上它需要各种学科的人才,如机械、贸易、化工等,以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让更多的学科围绕纺织产业做文章。
人才培养,师资是前提,学校四处奔波,引进两名国家“千人计划”人选,是湖北省属高校入选该计划的第一人;1人获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实现了湖北省属高校理工科领域零的突破;建立了嵌入产业链技术能力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初步形成了“重品格,牢基础,强实践,能创新”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特色。
在校园里引导特色文化是驱动。办大学就是办氛围,对一所大学来讲,大学文化特色至关重要。大学的发展路径和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大学精神、校园文化等内在因素的决定,是大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校园文化是一种大学精神的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特色。
面对大学存在的现状,需要明确大学的本质属性是文化性,是“办教育”而不仅仅是“办学”。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大学虽然形成了许多具有共性的精神内涵,但是不同大学由于定位、历史、地域、行业等的不同,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突出的特色,因而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
既然大学的本质属性是文化性,那么独特的大学文化是大学特色之本质。区别一所高校与另一所高校之不同,固然有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之间的不同,但这只是一种表层显现,大学真正的不同应由其精神气质、文化特征之差异来显现。
武汉纺织大学的文化特色就是崇真尚美,“美在纺大”,连续两年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引导广大师生“崇科学之真,尚人性之美”。从服饰美、艺术美,到精神美、行为美,校园文化的辐射效果使得优良的道德风尚在校园传承发扬。
(作者系武汉纺织大学党委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