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水大绿大空间”的生态格局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时间:2016-09-21 16:11   

 【新理念新发展·聚焦“十三五”系列调研】 

构建“大水大绿大空间”的生态格局

——陕西省渭南市以良好生态支撑传统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实践和思考

  作者:陆治原(中共陕西省渭南市市委书记)(图片均为文章作者提供)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又将“绿色”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近几年来,渭南市自觉以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思想指导工作、推动实践,在建设山青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渭南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不少收获,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构建“大水大绿大空间”的生态格局(图1)

图为黄渭洛三河交汇处。

  1.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革命”

  渭南既是陕西“粮仓”“棉库”,又被誉为“渭北黑腰带”“中国钼都”和“华夏金城”。传统农业和资源型工业的结合,使得渭南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较难寻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十二五”以来,渭南坚持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革命”作为突出任务,不断摸索和总结适合自身特点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建设“陕西东大门”是渭南市确定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这几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渭南坚持“园区、城区、景区”三区先行,突出抓好“治水、绿化”两件大事,全面推进渭河综合治理,加大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实施秦东大地园林化和“关中水乡”建设,初步实现山绿水净河安澜。目前,渭南累计完成工程造林219.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5.5%。2014年,渭南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2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48%,全年建成绿色家园示范村184个,一个生态宜居的渭南逐渐成形。

构建“大水大绿大空间”的生态格局(图2)

最新一代蒲城煤化工业园一角。

  坚持实施节能减排和铁腕治污,促进能源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3D打印等新兴产业,单位GDP能耗下降17.3%,2014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7%,全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达到220天,占比60.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增加。统筹推进绿色城乡建设,中心城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县城实现全覆盖,相继建成21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初步构建起“大水、大绿、大空间”的生态格局,有力增强了百姓对美好生态的获得感。

构建“大水大绿大空间”的生态格局(图3)

渭河新貎。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挑战

  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力,第三产业是重要增长点。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渭南如何解决各个行业发展中暴露的突出问题?以往的经验和当下的实践表明,关键还是要看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构建“大水大绿大空间”的生态格局(图4)

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外景)。

  1.现代农业发展面临技术和人才缺失

  “陕西农业看渭南”,虽然农业在渭南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但仍在省内具有示范性地位。然而,近年来渭南现代农业发展比较缓慢。农业结构不合理,调整缺乏市场信息引导和科学的指导。2014年底,全市种植业产值277.65亿元,占到农业总产值的72.2%,同时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数量、质量下降,加之农业技术人员相对偏少,普及科学种田知识更新不快,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十分缓慢,农业效益低下。农村二、三产业欠发达,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缺乏相应的龙头企业拉动,大量的农产品停留在粗加工阶段,农产品加工企业竞争力弱,规模小、数量少、档次低、辐射能力不强,本地市场占有率低,经济效益不高。

构建“大水大绿大空间”的生态格局(图5)

黄河湿地。

  2.新型工业化转型升级比较缓慢

  渭南工业结构不尽合理,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2014年轻重工业占比为13.1:86.9,高耗能、资源型工业比重过大,高新技术产业少,受国家环保政策影响,工业发展的环境压力增大。工业整体投入不足,突出地表现为大集团、大企业、大项目不多,上市公司少,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产业园区之间关联性小,县域间工业差异较大,市域内技术、资金、人才要素没有得到优化整合和高效配置,难以形成长效产业链,工业附加值不高。

  3.民间投资不平衡影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014年底,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46.34亿元,而民间投资达到828.2亿元,占全部投资的50.3%,已成为拉动渭南市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引擎,但是民间投资行业发展的不平衡也成为制约固定资产增长的重要因素。2014年渭南市民间投资中,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行业的民间投资占同行业全社会投资的比重均在50%以上;其他如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等行业的民间投资不足三成。

  4.城乡一体化发展进度缓慢

  2014年渭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8.5亿元,其中城镇完成317亿元,农村完成101.5亿元,城乡消费差距较大。主要原因是:渭南城乡居民收入在全省范围内处于偏低水平,收入水平直接影响了居民的消费,加之日益增大的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预期支出形成的压力,导致居民消费信心不足,消费欲望不强。城乡人口差异是影响消费总额的主要因素。由于资源、经济、交通、人口、历史、文化诸因素长期的交互作用,消费品市场在区域上的差距是很大的,城乡之间人口比为1:2.4,而零售额之比长期维持在城乡各半的格局,直接影响了全市消费总水平。

构建“大水大绿大空间”的生态格局(图6)

  3.向“多元并举、高端低碳”转型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首要任务是把绿色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变生态要素为生产要素,变生态财富为物质财富,变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主动谋求转型升级,让生态与经济和谐共生。要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只有主动转型,寻找“多元并举、高端低碳”的特色发展之路。

  着力构建低碳循环的新型工业体系。2014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883.48亿元,是2010年的2倍。能源重化工是渭南的传统优势,也是渭南工业的基本组成。渭南需要依托境内丰富的煤、钼、金、石等资源,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并举、高端低碳、绿色发展”的思路,大力实施“园区承载、项目带动”战略,从严落实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积极引进硫回收及污水处理先进技术,力争实现污水近零排放、废气经处理后达标排放、固体废弃物全部无害化处理或综合利用,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就业容量大、环境污染小、经济社会双赢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省级县域特色产业园区为依托,助推整体工业再上新台阶。以高端化、规模化、品牌化为导向,招大引强,重点围绕先进制造、交通和环保等领域,大力发展加工配套和组装生产,打造产业集群,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向现代产业基地迈进。以新能源汽车电池项目为平台,全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延伸扩张,加快组建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联盟,大力发展汽车电池、电机、传动、充电等核心部件产业,力争使渭南成为中国西部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增材制造国家创新中心和快速制造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国家级平台作用,加快3D技术与航空航天、医疗器械、文化创意等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三维(3D)制造产业化应用和商业化推广,着力打造国家级3D打印产业化示范基地,实现绿色资源催生绿色工业的华丽转身。

  着力构建绿色生态的有机农业体系。2015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224.52亿元,增长5.4%。目前,尽管渭南市有许多知名农业品牌,但仍然不能称是现代农业强市。近年来,渭南市始终以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为目标,坚持用现代化的思路、科技化的思维、市场化的理念、工业化的办法,谋划发展现代农业。鼓励引导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努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优良环境。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同时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自来水及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不断优化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真正从科技中获得收益。紧盯“吃饱”向“吃好吃健康”转变,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进一步做大做强优质粮食、有机果品、设施蔬菜和现代畜牧四大产业,不断提升渭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培植发展一批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加速提升产业化水平,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重点农产品加工园区,建立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进一步打响“绿色农产品”品牌,努力把渭南名牌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生态农业品牌。要重点培育已发展起来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龙头企业扩大规模,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使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加强。真正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发展优势。

  着力构建特色高效的现代服务业体系。2015年,渭南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03.22亿元,增长13.9%,增速居全省第一。近年来,渭南市牢固树立全域旅游理念,重点依托“山水城陵”自然人文优势,借力中国版图中心和西北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以西岳华山、潼关古城、仓颉造字、富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为重点,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努力构建“一核三圈八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利用良好的区域地理和环境条件,适应人口老龄化和群众日益增长的休闲养生需求,大力发展养生保健、康复疗养、居家养老等绿色民生经济,构建医养结合的养老养生产业体系。加快建立电子商务物流园区和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助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4.以机制创新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是绿色发展的根本保障,是支撑发展的最大资本,为实现“十三五”渭南的发展目标,塑造符合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是重中之重。为此,渭南市坚持算大账、长远账、综合账,以重大生态工程为抓手,努力拓展发展的生态空间,让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新发展理念是指导渭南发展的根本指针,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时间紧迫,找准了渭南未来的发展方向,建设好发展的制度保障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完善生态制度体系建设,首先要健全完善绿色发展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制定绿色发展规划,引领绿色发展新格局。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功能定位约束空间规划、约束开发强度、约束用途用量,推动“多规合一”,着力打造生产、生活和生态相互协调的空间。建立完善市、县、镇三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环境状况监测的全覆盖。探索建立符合实际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实行“谁破坏、谁付费、第三方治理、政府严格监管”的生态环境修复新模式。建立生态建设预警制度,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监测预警机制,提高环境质量监测、污染物监控和应急处置能力。推行联合执法机制,对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等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严查处,形成强大的震慑力,推动生态环保从政府的施政自觉变成全民参与的行为自觉。

  推行生态审查优先机制,主动设置“天花板”。坚持把生态预审作为项目的前置条件,对城乡居民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畜禽养殖及工业企业等实行生态预审,对规划约束性、污染物排放、综合能耗、绿化率等强制性指标,预审不合格不得放行过关。严格市场准入机制,实行负面清单“限进”、行政许可“限排”、天花板“限用”,确保生产实现绿色、低碳、循环目标。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科学划定城镇建设区、工业区、农村居民点等开发边界,控制建设用地总量,走出一条集约、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合力保障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争取财政支持和项目资金,创新生态环境投融资平台,以大项目、大投资推动绿色发展。

  强化责任考核评价机制,既为市场行为划红线,也为政府行为划底线,推动企业、政府和社会共担绿色发展之责。坚持将生态环境考核作为重点,增加权重、从严监督,建立起以绿色GDP为基调的绩效考核体系,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建立党政领导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制度,严格离任生态环境审计,对造成自然资源环境损害的严肃问责、终身追责。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把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对责任人实施严格的党政纪追责,真正让考核由“软约束”变成“硬杠杆”。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今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迈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进入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渭南市将坚定不移地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建设山青水秀、天蓝地绿的新渭南,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online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