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成都8月2日电(王军)漫步嘉陵江边,江水澄澈、两岸青青;行走乡村田野,绿树成荫、和谐自然。随着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全市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不断改善。
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含试点)国家级湿地公园、748万亩森林资源面积、39.96%的森林覆盖率……这些数据,是近年来全市上下为建设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做出的成绩。
8月1日,记者从市林业局了解到,我市遵循绿色发展理念,以嘉陵江绿色生态走廊建设为主线,大力开展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大规模绿化南充、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自然保护区成动植物 “生态乐园”
“通过近20年持续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我市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良好的环境使我市野生动物种群不断增加。”市林业局副局长杨鑫告诉记者,截至2016年底,南充已有各种野生动物665种,其中脊椎动物440种,昆虫225种。脊椎动物中陆生野生动物311种,水生野生动物129种。鸟类243种。
记者从市林业局了解到,为切实加强野生动物保护,为其提供良好的栖息场地,全市辖区内共设有自然保护区2处:市级自然保护区———嘉陵太和鹭鸟自然保护区,县级自然保护区———阆中构溪河自然保护区。
7月28日,记者来到位于嘉陵区太和乡的鹭鸟自然保护区,一走进保护区,记者就被自在飞翔在竹林间的白鹭吸引,有的展翅飞翔、有的歇息林间,青青竹林、悠闲白鹭,错落农家,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映入眼帘,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保护下,太和鹭鸟自然保护区成了鹭鸟的乐园。“白鹭就像是我们的邻居,从老人到小孩,我们都不会伤害这些白鹭。”太和乡一名村民说。记者了解到,随着对太和鹭鸟自然保护区建设活动的监管,没有发生破坏自然保护区的行为。
“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我们将自然保护区作为上苍赐予的得天独厚的宝贵自然财富,坚持保护、保护、再保护的原则。”杨鑫告诉记者,为了保护阆中构溪河自然保护区,近三年来,阆中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构溪河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的通知》,制定构溪河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公约,强化巡查监管和执法执纪行为。公园管理处、辖区乡政府及国土等部门紧密配合,巡护检查经常化,确保了构溪河自然保护区、构溪河国家湿地公园无违法建设和开发现象。
记者了解到,在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管理上,市林业局坚持严控指标、严格采伐、严加监管、严厉处罚“四严”措施,大幅缩减采伐指标;严禁违法采石、采砂、采土等乱占林地行为,严禁违法猎捕水禽、水鸟等野生动物。强化木材流通监管,对无证经营、违法经营(加工)行为严处重罚,坚决进行关闭取缔。通过严格管理、严厉执法,确保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安全。
水质持续好转风光更加美丽迷人
据了解,自2014年以来,市林业局每年召开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环境保护治理专题工作会议,下达目标,明确分工,细化责任,严格考核。市人大、市政府连续三年分别对保护区内河流污染状况开展视察督促整改。各相关部门和辖区乡镇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在辖区相继开展了垃圾、污水、养殖企业整治等专项活动,自然保护区水质持续好转,部分区域达到Ⅰ类水质标准,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丰富,风光更加美丽迷人。
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加强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涉及规划布局、项目建设、资源管理等方方面面,需要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共同推进。近三年来,市、县相关主管部门在保护区建设了无动力污水处理池,结合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在保护区沿岸造林6000亩;环保部门编制了自然保护区排污设施五年规划,加强了沿河污染监管检查力度,禁止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水、污物的项目;农牧部门规定在水源地距水体500米内不得兴办养殖场,认真开展区内病害畜禽尸体无害化处理,严厉打击电(毒)鱼行为。
除此之外,市林业局及辖区内各乡镇在保护区沿线共制作环境保护、科普宣教、旅游标识、安全警示标牌300多个。通过广泛宣传,制定乡规民约,书写警示标语,提升了全民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生态绿色景点
炎炎夏日,越来越多的市民在周末和节假日选择到公园避暑,全市已建成的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高坪凌云山森林公园和阆中盘龙山森林公园就成了市民避暑纳凉的好去处。7月29日,记者在高坪凌云山森林公园看到,前来公园的游客络绎不绝,从山脚到山顶的盘山公路,犹如一条白色的玉带,缠绕在绿树成荫的山腰上,越往山里走,夏日的炎热和沉闷被清爽的山风吹散。记者看到,大多数游客携一家老小,带上食物和水,准备在这里度过一天的清凉时光。
记者从市林业局了解到,国家级森林公园的主体功能是保护森林风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目前,我市已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2016年,我市国家级森林公园接待游客208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2.82亿元。另外,正在创建的蓬安白云山森林公园、营山太蓬山森林公园已通过国家林业局专家评审,待正式出文和授牌后,南充将有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除了国家级森林公园,记者了解到,具有净化水质、涵养水源功能的湿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目前全市已有1个国家湿地公园———阆中构溪河,列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的有4个———南部升钟湖、西充青龙湖、营山清水湖、蓬安相如湖湿地公园。全市国家级湿地公园数量居全省第一,全市湿地公园总面积近5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60%。
全市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数18个百分点
“全市森林覆盖率高于全省平均数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数18个百分点。”杨鑫告诉记者,我市全面落实298万亩天然林管护,完成天保公益林建设人工造林2.8万亩,封山育林2.3万亩;巩固前一轮退耕还林83.86万亩、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6.69万亩,配套荒山造林7.3万亩;嘉陵江两岸生态绿化完成6.2万亩,基本实现了沿江两岸山清水秀,完成100个绿化美化示范乡镇建设。
记者了解到,为了保护我市的森林资源,打造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市林业局多举措、重成效,标本兼治推进工作开展。
“我们实行林地征占用网上审批制度,开展非法征占林地清理和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工作,彻底扭转滥占林地的不良局面。”杨鑫告诉记者,同时建立健全基层森林防火队伍,林区乡镇开展森林防火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林区活动。
除此之外,市林业局严格实施限额采伐管理。“十二五”期间,省林业厅共下达全市森林采伐限额131.8万立方米,实际采伐量为59.16万立方米。对河流两岸第一层山脊内的林木纳入重点生态公益林管理,实行长期死封和禁伐,严格控制修枝,严禁畜禽野外放养,对第二、三层山脊内以及支流两岸的林木实行限伐,严格规划设计。
与此同时,市林业局狠抓林业案件查处,全市林政、野保、公安协同配合,坚持专项打击与日常查处紧密结合。自2013年来,全市累计侦破19件刑事案件,查处林业行政案件1560件。
“保护森林资源、自然保护区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战役,山更青水更绿是我们不变的工作目标。”杨鑫告诉记者,南充现有森林资源面积稳定在74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9.96%。我市将进一步加快绿色山川建设,积极开展大规模绿化南充行动,坚持城市、集镇、农村“三位一体”,水网、路网、林网“三网合一”,生态、产业、景观“三林共建”,整体推进全市绿化,努力建成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嘉陵江中游绿色生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