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都平原到雪域高原,从连绵丘陵到巍峨群山,四川近年来全面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打响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全面推行河长制,始终保持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高压态势,率先实现省级环境保护督察全覆盖……青山绿水、蓝天净土的生态文明新家园正在形成。
政策制度护航青山绿水
四川是全国3大林区、5大牧区之一,是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肩负着维护我国生态安全格局的战略使命。每一抹绿色的背后都是一份不易的坚守,更是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
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四川近年来在划“红线”标“底线”方面的力度越来越大。
2013年4月16日,《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印发,将四川划分为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三大类功能区域。《规划》明确,要探索建立生态环境受益地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横向援助机制,采取资金补助、定向援助、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提高重点生态功能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红线”既已划定,政策保障势在必行。2014年,《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试行)》出台。《办法》选取16个指标对四川183个县(市、区)进行年度考核,并一改以往“一刀切”的考核方法,对北川等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不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速3个指标,引导生态功能区县把注意力转到生态建设和服务业发展上来。
5年来,四川省委常委会共15次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战略思想,学习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各项决策部署,专题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2017年5月,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进一步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四川,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的目标任务。
自1998年以来,四川的森林覆盖率从24.23%提高到2016年的36.88%。2017年,四川将完成营造林1000万亩确定为年度目标,今年上半年已完成572.3万亩。
生态优先护航转型发展
在四川青川县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遍地都是珙桐、连香树等珍稀植物,熊猫、扭角羚、毛冠鹿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也在年年增长。如今,保护区已成为重要的景区,每年接待大量游客。
“早些年,当地老百姓靠山吃山是传统的吃法:砍树、打猎;保护之后,许多人开起了农家乐,吃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唐家河保护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老百姓不仅自己保护生态,还会提醒游客不要破坏环境。
阿坝州理县生态脆弱,近5年里,理县没开过一处矿,没建过一座小水电站,但过去5年该县GDP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这得益于境内环境改善带动旅游经济发展,全县一半以上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饭”。
基层观念的转变,正是来自于四川在推进绿色发展的过程中,重构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让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走上了良性互动的轨道,让老百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真正得到了实惠。
2013年至2016年,四川共淘汰化解钢铁过剩产能872万吨,关停小煤矿753处、削减产能7129万吨,淘汰钢铁、水泥等行业落后产能企业1488户。
同时,四川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增加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供给,培育休闲农业、森林康养、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
四川还重点培育壮大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6万亿元,科技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比2012年提高5.5个百分点,要素结构加速切换。
环保攻坚护航美丽四川
经过几年的努力,四川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进入了“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解决突出问题。
2016年6月,四川开始实行省级环保督察,是全国率先启动省内环保督察的省份。一年多来,多个市州因整改不到位等问题,被省政府约谈。
2017年年初,四川全面打响了河湖保卫战,并率先出台贯彻落实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至6月底,四川省内所有河流实现了河长制全覆盖。
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做得好不好、群众满意不满意,是检验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公信力的“试金石”。四川把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和总量减排纳入目标考核,把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日常考核和选任考察,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指标的权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
正是在这样的努力下,一个个难题得以解决。在眉山市彭山区公义镇,通济堰段7600米流域禁养区内的15家养殖场从动员到最终关停搬迁仅用了3个月;在成都市温江区和盛镇鲁家滩湿地,在湿地上经营多年的7家农家乐和1家养鱼场今年消失了,旁边竖起了“温江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区”的醒目标牌;在宜宾县龙池乡,金鱼溪边盘踞多年的数十家土法造纸厂今年也全部被关闭了,溪水一天天清亮起来……
加速迈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个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是9000万四川干部群众共同期盼的宏伟目标,也是共同参与的全民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