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现场
1月24日,《家庭文化建设指导标准》专家座谈会在京举行,来自科研院校、教育机构、机关单位、社会组织等单位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及家庭文化教育工作者出席会议。在对外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内实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新时代背景下,专家们一致认同建立家庭文化指导工作的标准化意义重大,并就《家庭文化建设指导标准》编制的指导思想、核心理念、内容结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北京大学文化战略研究所所长王继华教授认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在国际和国内两方面进行了总体布局。国际上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一带一路’其中就包含了84个国家的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和互利共赢;国内就是要提高人的素养,而提升人的素养,根本在于家庭建设。而今天的情况是许多父母是带病上岗,我们建家道的实质就是实现男人之志、女人之柔。在中国妇女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人们对充分发挥贤妻、慈母、孝女、善邻对保证家庭和美、促进社会和谐不可替代的作用达成共识。女性文化的标准就应该是“孝女、贤妻、慈母、善邻”。把家庭文化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很重要的,所以开展建立《家庭文化建设指导标准》非常必要”。
河北师范大学张克勇副教授建议:“在标准编制工作中,内容上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与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相吻合。同时,在表达上语言要规范,而且能够做到浅显易懂”。
专家发言
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联络委委员聂振强副教授谈到:“家庭文化建设指导的标准化要与大数据紧密联系起来,要组织一定范围的调查问卷,在标准编制过程中,可以组织论文征集,课题发布,研发幸福指数,并将成果形成蓝皮书。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级社团的作用,用民办的方式来补充公办的不足,帮助政府解决一些管理和服务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赵忠心教授是建国以来第一批研究家庭教育的专家学者,他认为:“编制《家庭文化建设指导标准》这件事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现在的社会风气人们都不是比家风,而是比家产,过去找对象,是看对方的家庭怎么样,也就是家风怎么样,家风好,家庭成员有家教,这样的人别人才愿意娶或嫁,而现在这样的讲究全丢失了,这很不好。现在不是追求道德模范,而是金钱至上,很多孩子都钻进钱眼了,仅就这一点来说,家庭建设就很重要。家庭文化建设离不开家庭教育,中国是崇尚家庭的社会,家庭也是文化的载体,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渠道。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精神层面的东西很难用标准来框定,要防止指导标准出现形式化”。
中国石油大学张欢教授对今天的会议深有感触,他谈到:“各位资深专家学者能齐聚一堂,共商《家庭文化建设指导标准的编制》,作为晚辈,我振奋不已。就个人而言,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对父辈的传承,还肩负着对子辈的引领,感觉担子很重。作为一个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我发现现在学生的价值观念与社会的基本规范出现了很大的差异,这让我感到一定的困惑和惶恐,因此,最近几年我特别关注儿童早期教育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更感家庭文化建设指导标准的重要。毛泽东在1918年创作了《心之力》,我们可以读出伟人的胆识、气魄和胸襟,这与他的家庭成长密不可分。现在说的改革,归根结底是思想观念的改革,而这个改革离不开家庭文化的建设。家是温柔的力量,是使人懂得“人”字一撇一捺深意的地方。家庭文化建设势在必行,意义重大,而行之何方,还需我们三思且共同努力”。
来自中国殡葬协会文化遗产委员会的赵志国副主任,具有多年的家风研究和推广传播经验,他谈到:“《家庭文化建设指导标准》的编制是划时代的一件大事,我们在整理一万多份《家谱》的研究工作中,发现了大量的好家风、好家庭。每个大家族的兴盛传续,靠的不是简简单单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有好的家风来支撑。如果我们能够从古人那里汲取这些智慧,结合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的家庭将会建设的更加美好,人们的幸福指数也将极大的得到提升”。
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民俗文化学会袁学俊会长谈到:“河北省在2017年12月举办了‘家风节’、‘二十孝榜样人物’评选活动,对社会风气起到了引领作用。家庭文化建设是政府支持、人们需要的好事情,建立家庭文化指导标准是一个伟大的工程。现在框架有了,内容应再细化,可以用言简意赅语言规范出来,使之更具体化和有实际操作性。在推广方面,应该将政府、社会组织与家庭协调起来,落实、落细、落到实处”。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社区文化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王显明老师原来在政府机关工作,退休后经常深入学校、社区、机关单位宣讲国学与家庭建设主题课程,会议上他激动地说到:“此次座谈会开得好,顺天时而动,并充分肯定了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在文化建设方面承担的历史使命。”就标准的内容而言,他认为需要坚持四项原则:首先:政治原则。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坚持党的领导,要有服务大局的意识,把家庭建设和社会治理结合起来。其次:主线原则。把握时代脉搏,大力弘扬主旋律,以提升群众思想素质为宗旨,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再次:求是原则。针对具体问题具体情况进行细分,以真正凝神聚力、解决问题引导为目的。最后:效果原则。注重效果和过程,将国学传承与家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与家庭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为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而努力。
曾任全国妇联宣传部部长、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多年从事妇女政策研究和宣传推广工作的王孟兰女士谈到:“家庭文化建设需要加强,这是人的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在标准的内容编制方面,要致力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树立家国情怀,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提升人的文化素养,提升幸福指数,实现人们美好生活的向往”。
现场讨论
作为标准编制共同牵头单位的负责人,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公益文化中心李国强主任谈到:“中国关工委是《家庭教育五年规划(2016—2020年) 》九个部委编制单位之一,我们有这份责任来引领家庭文化教育这个事业。家庭文化教育工作最受益的是我们的下一代,所以,在家庭文化的建设和传承二方面都要做深入研究”。同时,他还对大家关心的“标准”定位问题做了阐述,他说:“《家庭文化建设指导标准》是团体标准,与国家的强制标准不能等同,它更多是具有倡导性质,不管是称为‘标准’,还是‘规范、纲要、指南’,我们都要以服务基层、服务家庭为准则,都是以培育‘德才兼备’的下一代为目标的。这样的标准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多年从事国家立法工作,曾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局级立法专家、现任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徐国宝博士谈到:“古话说‘根本不牢,地动山摇’,家庭就是这个基础,是这个根。家庭文化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家庭文化建设要找准着力点。《标准》的内容不能闭门造车,我们要调研、归纳、升华,古代的家规家训家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要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要抓住它们一脉相承的东西,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研讨会上,中国文化管理协会秘书长崔丽丽介绍了协会在文化行业各专业领域标准化工作的有关部署。介绍了协会开展的“人才、智库、慈善公益”三大战略工程,她强调,标准化工作是响应党和国家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号召,切实发挥行业管理、行业引领作用的切实手段。会议期间,来自河北、河南、天津、山东等地的参会代表与各位专家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探讨。
座谈会专家学者合影
会议主持人中国文化管理协会社区文化工作委员会徐国军会长对各位专家的理论探索做了总结,对后续的标准编制工作做出了安排。针对即将到来家人团聚的春节假期,围绕着《家庭文化建设指导标准》的社会实践和调研,徐国军会长邀请了京津冀的代表分别将三个与家风建设有关的社会实践项目向与会代表做了简单介绍。
北京市老舍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罗亚琴介绍了“跟着老舍过大年”——四世同堂全家福征集活动;天津问鼎活动组委会夏老师介绍了由天津市文明办和天津市妇联主办的“咱爸咱妈的传奇人生——百人百像映像展”公益活动;河北赵志国博士介绍了“让爱回家”春节孝亲敬老公益活动。这三项活动都将纳入到中国文化管理协会社区文化工作委员会组织的“爱在千万家”家风家道家文化公共服务推广工程,为《家庭文化建设指导标准》的社会实践和调研提供基础材料。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滋养着世世代代中华儿女,形成了璀璨辉煌的中华文明,推动着国家和民族的持续健康发展。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起到最大作用的就是家庭,文化指引着家庭和谐幸福,家庭承载着文化持续发展,家庭离开了文化的浸润就会分崩离析,而文化融入生活才能历久弥新。以文“化”人的过程就是教育实施的过程,注重文化教育才能促使家庭根深叶茂,社会和谐有序,国家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