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清清你的朋友圈吧,看谁又拉黑你了,我已经删了12个人,节约了94M的空间,不用回复……”近期,很多人都收到这样类似的微信信息,这些发信息的微友有60后也有90后,职业有老师也有学生有公职人员也有企业家……心理专家指出,微信清人短信的流行,实际上折射出一些现代人在面临虚拟社交时存在焦虑感、不安全感,这是“泛情感危机”的一种表现。
烦透了!微信“清人”信息泛滥
近期,在长沙工作的朱丹收到了各种好心提醒的微信清人信息,发信息的人有她以前的高中同学、大学同学,还有现在的同事、朋友,更有一直热衷于提醒她各种注意事项的父母,“每天收到一堆的清人信息,我看也不看就把这些人的信息删掉了。”
类似朱丹这样收到各种微信清人信息的人绝不在少数,有人出于礼貌还会回复一下对方,可有人实在收到诸如此类的信息过于频繁,也就视而不见了。
还有人被这类纷至沓来的微信清人信息“烦透了”,干脆在朋友圈宣布:谁再发这种信息给我,我就先清掉谁!
“我已经删掉了几个给我发这样信息的人。”在江苏工作的婷婷说。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心理医生史宇认为,一些人沉迷于在微信等移动社交平台,产生把虚拟社交当成真实社交的错觉,然而虚拟社交最大的问题是不确定性,一些人在虚拟交往中容易产生抓不到、摸不着的感受,就算知道是和某个微信好友聊天,却有时会产生究竟是不是和这个真实的人聊天的感觉,一旦给“微友”发了信息长期得不到回复,就可能产生一种焦虑,因此会着急去排查是不是被微友删除,这其实反映了一些现代人的社交焦虑,也是人没有安全感的一种表现。
“一些人和别人交往时在乎回报,谁也不愿意做一直付出的傻子,现在大家的生活节奏很快,人人都不希望自己被遗忘、忽略,有时候当人们沉迷于微信点赞、聊天等虚拟社交的时候,有时候在微信上得不到朋友的回复,或是一条微信竟然没有人点赞或是某个特定的人没有点赞,都会让一些有焦虑感的人抓狂。”史宇说。
沉迷虚拟社交 被手机“绑架”
记者发现,一些微信使用者除了传播“清清朋友圈”“看看谁删了你”等信息,还颇有想法地将删除的微友分为几种类型,有“暗中破坏型”、“滔滔不绝型”、“要求投票型”等多种类型。一位热衷于每天清理微信好友的60后湖南人李先生说,“定期清理朋友圈,是交友不盲目、泛滥的表现,而且我很怕别人早就删除我了,我的好友名单里还有他,感觉很吃亏!我希望也能够告诉身边的人,定时清理朋友圈,手机容量有限,容不下那些有毒、傲慢的好友。”
“你看我又加了某某著名人士,你看我领导又给我点赞了,你看我微信好友已经达到上限了,我的人脉真广……可是好奇怪,我给这个刘主任发消息怎么没回我,枉我每天给他点赞!真是郁闷,赶快把他删掉!”其实有这样心态的人并不少,移动社交平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社交便利,也增加了人们沉迷于虚拟社交时的不安全感。
聊微信、刷手机、点赞、发朋友圈已经成为很多人每天的规定动作,智能手机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患上“手机依赖症”。不少人感觉,一旦离开手机,就会处于焦虑状态,晚上不玩手机就会睡不着。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机不离身”。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被智能手机“绑架”,成为“电子仆人”。
“请问谁能够告诉我,我要怎么样才能够戒掉手机?”“你家里竟然没有WIFI,你是怎么活下去的?”这样的问题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位在长沙工作的媒体从业人员欢欢告诉记者,“我要是有一个小时不刷微信,就感觉自己与外面的世界脱节了,其实我特别讨厌这种感受,感觉像是一种瘾,我不想变成智能手机的电子仆人。”
记者发现,相比于电脑来说,具有移动性与私密性的手机,更容易让人产生心理依赖。心理学专家指出,人们对智能手机的过度依赖,也是一种“网瘾”。
走出虚拟社交 别让亲密关系成为“遗失的美好”
史宇说,现实生活压力大,缺少精神寄托等因素,会让人依赖上虚拟空间,相比于在现实中与人面对面交流,更愿意在电脑与手机提供的社交网络上,重塑自我认同的空间,在通过手机获取丰富的信息的同时,寻找心灵的慰藉。
其实,能够缓解人社交焦虑的绝不是沉迷于微信聊天和疯狂点赞,也不是狂发清人信息,因为“人机关系”永远取代不了“人际关系”,而沉迷于手机,却正在让人们失去更多与亲友面对面相处的时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你和我面对面坐着,你在低头刷微信,我在低头看视频。不要让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成为“遗失的美好”。
“我聊微信的时候不可能看到对方的表情,也听不到朋友的笑声,虽然有各种微信表情,但我仍然喜欢和朋友面对面地交谈,在咖啡店里闻着咖啡香,和友人一起聊聊天,扯扯闲话。”朱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