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樟城》:东莞樟木头的“清明上河图”——作家陈剑锋17年磨一剑写书记录樟木头文化变迁

《民间樟城》:东莞樟木头的“清明上河图”

来源:国智网        发布时间:2016-08-10 13:45   
 
《民间樟城》:东莞樟木头的“清明上河图”——作家陈剑锋17年磨一剑写书记录樟木头文化变迁(图1)
 
        国智网讯(魏洪东  蒋鑫) 近日,东莞市本土作家陈剑锋耗时17年,倾心写成的纪实文学《民间樟城》日前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顺利出版发行。该作品获东莞市文化精品专项资金扶持;从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地记载了樟木头的民间传说、姓氏源流、民间风俗、古镇风物、历史故事和现代盛景,记录了樟城文化的历史变迁。

        “《民间樟城》是我们认知当下地域文学创作中如何把握和利用题材问题的一个启示性作品,也是对岭南客家文化地理空间的一次温暖的想像和构建。它在情感审美上像我们踩在脚下的土地,真切而又朴实。”东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二级作家、文学评论家胡磊在为该书作序时,评价“《民间樟城》是独具地域色彩和文化魅力的乡土叙事;在对客家民俗与地域经验的书写上,是方志纪事模式的一部延伸之作,是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历史民俗空间、文学价值空间和文献意义空间的一部作品。”

        青年文学评论家祝成明评价《民间樟城》“是一部樟木头的民间文化史,一幅壮阔悠远的新‘清明上河图’,一条樟城人‘返乡’的必经之路。这对樟木头民间文化的发掘、保护和抢救意义深远,功劳巨大。”

17年磨一剑,终著《民间樟城》

         据介绍,作者陈剑锋是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作家村民,任“中国作家第一村”办公室副主任,《樟木头》编辑部负责人。

《民间樟城》:东莞樟木头的“清明上河图”——作家陈剑锋17年磨一剑写书记录樟木头文化变迁(图2)

陈剑锋近照
 
        陈剑锋所创作的民间文学作品集《民间樟城》,是其来樟17年时间里潜心于民间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创作和研究的成果。该作品以南方小镇东莞樟木头的民间故事传说为叙事个案,通过一个个有渊源可考的故事传说和生活图景的生动叙写,展现了一个富具人文底蕴和市井百态的世俗风情小镇。作品中的故事仙话传说都弥漫在浓厚民俗文化的氛围中娓娓道来渐次展开,故事中人物事件与地域人文的揭示关系,从某一侧面反映了岭南文化特别是客家文化的神秘与深邃。

       据介绍,陈剑锋到东莞樟木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十多年,余暇兼事文学创作。为了广泛搜集樟城民间文化资料,了解当地的历史风物和地理民情,他几乎跑遍了该镇所有的自然和人文景点,做了大量的文献检索和文字笔记,通过自己对以樟木头为中心的客家小镇的文化考察,了解揭示东莞客家人的民俗民情和民间脉象,他选择以民间故事传说和历史典故演绎的形式留住日渐消失的传统文化。

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

       纪实文学《民间樟城》日前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顺利出版发行。该作品获东莞市文化精品专项资金扶持。全书共19万字,图文并茂。共分宝山仙话、姓氏源流、民间风俗、古镇风物、历史钩沉、指间流沙、樟城雅韵等7大章节。

       樟木头是东莞32个镇街中唯一的纯客家镇。樟木头客家人在数百年来繁衍生息中,沉淀、积累、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文化多元化的裂变,快节奏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方式、语言习惯正在发生巨大改变,一些传统的文化现象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慢慢消失。另一方面,人民大众眼花缭乱,对传统文化没有足够的保护意识;有限的文化遗产传承受制于年龄、学识等因素,濒于湮灭的边缘。

       这个客家镇在舞蹈、音乐、饮食、习俗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个性”,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地方。走进这个地方,就好像沿着一条山路进入一方盘地,眼前的世界让人豁然开朗。“有情有义客家人”、别具一格的客家文化……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作者,陈剑锋是1999年来到樟木头工作。以他的话说,“自己对樟木头的每一个变化都是感同深受的。”尤其是在《樟木头》编辑部工作中,因为工作的机缘,他对樟木头的一切更是近距离地感知。他说:“我熟悉樟木头的一切,就像熟悉一片树叶,清楚它的脉络及纹理。说起这个小镇的一切,我就像说起自己的手足一样平常。”

“在于对文化的传承作记录”

        文化的传承除了精神的一代代流传之外,还需要文字和影像作记录,以不同的方式把文化保存下来,以作为它们曾经存在的证据。作者陈剑锋表示,写《民间樟城》的目的在于对文化的传承作记录。

        该书中,“宝山仙话”是有关樟木头的一些民间传说,叙述的是一些樟木头街头巷尾所流传的轶事。“姓氏源流”主要是针对镇内一些大姓,如罗氏、蔡氏、刘氏、黄氏等,通过拨开历史的云雾,以姓氏为线索,踏访出一条清晰的线路,勾勒出樟木头各姓氏的来龙去脉、今昔之貌,从而还原樟木头历史的局部变迁,也让人对樟城的历史文化沿革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更为深入的体验,并心生敬畏与尊重。

        “民间风俗”则给樟木头客家文化的内涵增添新的注脚,算是对樟木头客家风俗的抢救性采访。“古镇风物”是对客家古镇——樟木头的一些特定环境的特定描述。“历史钩沉”对樟木头多方面的历史进行回顾。作者通过“指间流沙” 章节对樟木头一些蜕变及现象进行细腻的描述。该书的最后一章 “樟城雅韵”,是作者“文字忠实于记录,忠实于当时的场景,还原了自己的曾经”,将自己所写关于樟木头的随笔和散文进行了收集和整理。

“是独具地域色彩和文化魅力的乡土叙事”

        “《民间樟城》是独具地域色彩和文化魅力的乡土叙事。”文艺评论家胡磊认为,《民间樟城》,没有被一些概念标签束缚住创作思维,他朴实的叙述中不乏民间的故事、眼光和韵味,“作者长期浸淫于客家文化的体验和研究,逐渐自然形成并上升到文本意义上的一种渗透”,不仅对樟木头镇民间文化发生的历史背景和促成变革的因素进行了梳理,同时对地域民俗的主题元素、艺术魅力、历史传承等进行了提炼和分析,他文本中大量关于民间故事传说的巧妙运用,使他的作品产生一种别具一格的民间文学的叙事风格,从而形成有别于其它文学的文本显现形式和另类品质。

        “《民间樟城》在对客家民俗与地域经验的书写上,是方志纪事模式的一部延伸之作,是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历史民俗空间、文学价值空间和文献意义空间的一部作品,是我们认知当下地域文学创作中如何把握和利用题材问题的一个启示性作品,也是对岭南客家文化地理空间的一次温暖的想像和构建。”胡磊如是说。

“是一幅壮阔悠远的新‘清明上河图’”

        同时,胡磊还感言,在创作日益强调地域文化色彩的今天,东莞文学呼唤作家对地域文化与民间文化的热切关注,期盼乡土人文题材创作传统的尽快回复。从这一意义上说,陈剑锋的这种因近水楼台地缘原因而生发出的自觉的文学艺术实践,愈加显示出其必然的非凡的开拓性意义,其文本中散发出来的丰富的知识信息含量,也指呈其仍有更多的创作空间值得企盼和期待。而这,也正是《民间樟城》及其创作现象带给我们的启示所在。

         时代愈往前,人离简素、质朴愈远,然而也更希望返朴归真,找到心灵的家园。“樟木头作为陈剑锋的第二故乡,《民间樟城》所书写和提供的,全部是浓浓的、挥之不去、萦绕心头的乡愁。”青年文学评论家祝成明称,《民间樟城》刨出了樟城掩埋在时间之下的隐秘之“根”,也为樟城人找到了一条通往家园的“还乡之路”。

         祝成明说,《民间樟城》是一部樟木头的民间文化史,一幅壮阔悠远的新“清明上河图”,一条樟城人“返乡”的必经之路。他认为,《民间樟城》对樟木头民间文化的发掘、保护和抢救意义深远。(魏洪东  蒋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online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