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务省终于在8月22日下午宣布各方同意于两天后召开第8次中日韩外长会议,这距离2015年11月召开中日韩三国首脑峰会后已将近10个月,但总算是化解了外界对会议本身、乃至中日关系是否还能够支撑起这一常规“外交仪式”的疑虑。
虽然早在7月底,中日韩三国的外交界就已经隐约达成了于8月召开这一例行会议的共识,但是直至上周日为止,日本外务省负责政策事务的外务审议官秋叶刚男还在表示各方“无法宣布会议的具体日期”。事实上,即使是日程敲定之后,也几乎无人对外长会议的作用、尤其是它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心怀乐观。就在日本外务省22日表态中国外长将于2012年后首次访日,这标志着日中关系的突破后不久,中国外交部就随即明确表态王毅外长此行绝非任何意义上的对日访问,仅仅是应邀参加三边外长会议。这一看上去有些“打脸”的表态恰恰说明中国极度警惕安倍政权的“两面外交”,高度提防中方“以东北亚大局为重”的立场被日方有意曲解和利用。
自安倍执政以来,中日关系一直在低谷中运行。日方不仅在钓鱼岛和历史问题上继续罔顾事实,执意挑衅,还通过G7峰会等国际多边场合、双边访问以及军事合作等各种方式插手与其并不直接相关的南海问题,明显表露出了针对中国的敌视态度。但是另一方面,安倍政权又一直在宣称要与中国进行“沟通对话”,甚至反复表示要增进与中国的合作,这种“言行不一”的明显矛盾也是安倍对华外交政策的一大“特色”。就此而言,此次东京外长会议也是如出一辙。
虽然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和官房长官菅义伟先后表示各种波折都不会影响中日韩三方会议机制所代表的合作精神,要继续推进三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并借助外长会议的良好势头为今年晚些时候的首脑会议铺路。对于中日间的尖锐分歧,日方只是轻描淡写地以“外长们能齐聚一堂、坦率地交流看法本身就很有意义”的说法来敷衍。但是实际上,仅在8月,日本就多次就中方公务船驶入钓鱼岛附近提出“抗议”,甚至就在8月21日双方宣布外长会议会期之际还在大肆炒作4艘中方船只的驶入。在会上,岸田文雄已向日本国内表示,将就中国船只“入侵钓鱼岛附近的日本领海”提出抗议;此外,日本还摆出了将趁中韩就萨德问题存在分歧之机,拉拢韩国共同就朝核问题向中方施压的态势。显然,日方的实际立场与推动外长会议的口头言辞纯然是“南辕北辙”,因而对于会议成果也自然难有期待。
安倍政权奉行“以合作为名,以对抗为实”的政策自然事出有因,本质来看是因为这一方针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取政治利益。不论是在国际舞台上,还是国内政治中,安倍都是旗帜鲜明的保守主义鹰派,但是其强调“对话沟通”的表面态度却能够有效地冲淡其底色,塑造出一种“现实理性”的形象。这对外能有助于化解美国对安倍政权因历史问题损害日美韩同盟关系、因领土纠纷与中国“擦枪走火”的疑虑;对内则能说服日本民众相信安倍政权不会恶化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损害日本的经济发展,甚至营造出了一种既坚持了日本立场、又争取到邻国理解的长袖善舞的印象,为安倍个人及其政权获得了“外交得分”。例如,安倍无论是在去年夏季的访美、还是在与韩国就慰安妇问题进行谈判时,都在历史问题上持有毫不让步的强硬立场,拒不承认日本在侵略问题上的国家责任;但是与此同时,又以“面向未来、增强合作”的说辞和其他方面的让步争取到了美国对其的高规格接待以及朴槿惠就慰安妇问题做出“不可逆转的最终解决”的承诺。
无疑,安倍政权的“两面外交”还将继续给中国带来困扰,未来中方势必还要在坚定表明对日立场和维护地区稳定大局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中国也需要进一步提醒地区各国与国际社会安倍外交在本质上的危险性,毕竟,真正的稳定与合作是永远不可能建立在欺骗与敷衍之上的。(肖河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