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哲学社会科学水平需要树立三种意识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2016-08-30 11:37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呼唤与之相应的“思想强国”,需要“为天地立心”的意识、能力和责任感,需要承担与伟大实践相应的理论创新,需要不断努力、科学地诠释中国道路的历史责任。

 

思想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如果说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那么,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的水平,使之发挥思想先导作用,则是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知不足而后进”,就是要勇于反省和担当,树立“为天地立心”、“士以弘道”、“发思想之先声”三种意识,切实增强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不辜负当前理论创新的大好机遇,用全部的心血和热情,努力去完成党和人民的重托。

“为天地立心”的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到,我国知识分子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在这句话中,“为天地立心”居于首位,它指的是用辩证思维去揭示隐藏在表象下、充盈于宇宙中的普遍规律。这种大智慧也是后“三为”的基础,没有“为天地立心”的意识和思维能力,“革命”和“批判”就可能被盲目的主观意愿所支配,正如马克思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思想家时指出的,他们满口讲的都是“震撼世界”的词句,而实际上却是最大的保守分子。

树立“为天地立心”的意识,要最大限度地开阔视野。要站在思想的高峰,把浩瀚的宇宙、流动的历史尽收眼底,从大格局出发,用大视野来“通古今之变”,把古往今来各种知识、理论、方法融会贯通。“为天地立心”的意识是与生生不息的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相契合的意识。它必然尊重自然科学的新探索、社会实践的新发展,用新事物去纠正和发展新理论,而不是用既有理论去裁剪活生生的现实和新事物。“为天地立心”的意识是摆脱了各种偏见,摆正了人类与思想者个体位置的意识。它承认宇宙和自然演化是人类社会的母体,承认人类与个体的局限性、过渡性,承认无论在来源还是存在方式上,主体都有受自然力量驱使的被动一面。存在决定意识,主观服从客观是任何事业、任何理论取得成功的基本原则。“为天地立心”的意识也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它善于在流变中把握万事万物的时间性存在。它承认启蒙理念及其社会理想的封闭性缺陷,同时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在开放性中建立共识,确立人类社会的新理想。

“为天地立心”的意识无疑对思维能力的要求极高,它要求扬弃片面、静态的知性思维,要求掌握整体、流动的辩证思维,也许它不是一般人所能具有的,但它仍然是值得我们努力的方向。因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本,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呼唤与之相应的“思想强国”,需要“为天地立心”的意识、能力和责任感,需要承担与伟大实践相应的理论创新,需要不断努力、科学地诠释中国道路的历史责任。

 

“士以弘道”的意识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这句话意味深长,当外部的学术体制、机制并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尤其需要我们有“弘道”的意识和决心。

要树立“士以弘道”的意识就要正视和接纳现实。“我们的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我国学术研究在命题、思想、观点、标准、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政府对学术界投入与产出的反差,突显出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氛围并不理想,人文社会学科在研究思维方式上存在“路径依赖”问题,学术界一部分学者追名逐利,学术研究中大批量机械化的生产平庸成果,而这些平庸的成果大都用高尚的辞藻把自己武装起来,从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面对这种状况,有的学者心灰意冷,有的学者随波逐流,这些学者显然没有领悟“士以弘道”的真谛。完全理想化的现实,无论在学术界还是整个社会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承认现实的不理想,把现实当作变动的存在,分析它的来龙去脉,用真知和正能量去改造它,这是“士以弘道”的题中应有之义。

  树立“士以弘道”的意识,就要有敢于亮剑的精神。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伟大社会实践已经为新思想、新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动力,我们不是没有发现真理的能力,也不是没有任何创新性见解,而是发现真理的能力与创新性见解停滞在了爆发和证实的初始阶段。在思想前进的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不是真理的缺乏,而是伪真理的盛行。要弘道,就必须有亮剑般的抗争精神,要敢于对眼界狭隘、长袖善舞的伪学术权威说“不”。还要敢于对阻碍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及其标准说“不”。学术界是进行高水平思维和理论创新的地方,它要拿出对改革和时代进步有用的思想,就像企业要创造利润来回馈社会一样。效率低下、无法创造价值的企业会被市场和社会所淘汰,而低水平重复、在西方或传统话语体系内兜圈子、与实践脱节、缺乏指导作用的理论却可以在独立的学术圈内安稳、滋润地自我繁殖,哪怕其产品无用,甚至混淆是非。这是极为不正常的,需要我们树立起“士以弘道”的意识进行抵制。

树立“士以弘道”的意识还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的大学问、真学问源于内心的呼声,它是一个人得天地之浩然正气,具有强大定力的展现,是一种“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它与制造学术泡沫的花拳绣腿没有丝毫关系。毋庸讳言,耐得住寂寞也是当前我国学术界的短缺品质,正因为如此,它更应该成为一名合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矢志不渝地去追求的境界。要改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低水平重复的现状,还要经得起诱惑,要以对社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学习、学习、再学习,思考、思考、再思考。“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非心无旁骛,无以“弘道”。

“发思想之先声”的意识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他号召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勇于“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可以说,“发思想之先声”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改变落后现状的立足点和获得繁荣的重要标志。

“发思想之先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哲学所建构的相对正确的世界观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自然科学的新发现和社会实践的新进展,支撑康德哲学世界观的自然科学基础是牛顿力学,社会实践基础是资产阶级的兴起。今天,宏观领域的量子力学、相对论、亚原子物理学的结合,超弦理论和暗物质的探索,以及黑洞、γ射线、引力波等的发现不但刷新了牛顿力学,而且预示着人类世界观的革命;微观领域的生物工程、基因技术、表现遗传学、新达尔文主义的新成果也不断挑战着传统的人类自我认同。从社会实践看,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它不能用任何流行的、现成的理论模式去套用,除了进行“发思想之先声”的理论创新外别无选择。

“发思想之先声”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发思想之先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发思想之先声”可能会与人们喜闻乐见的常识相异质,当流行的、既有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束缚着人们头脑的时候,“发思想之先声”者常常得不到人们的理解,甚至可能要承担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风险,遭遇“枪打出头鸟”的命运,因为新理论和认识可能会危及一些人的地位、名誉、利益。从历史上看,越是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真理,越容易招致顽固势力的抵抗和怨恨。无论如何,历史的车轮永远向前,这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在人类进步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征途上,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思想僵化、固步自封必将被时代所淘汰。无论“发思想之先声”有多难,我们都要啃硬骨头,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自然科学和社会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

我们坚信习总书记所说的:“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密相系起来,代表时代精神,参与创新历史,对思想者来说,这是最高的责任和荣誉。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online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