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共和国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6-08-31 14:37   

“马背上”的共和国指的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随军行动,政府的工作还要继续,各种办公设施、家当,包括公章、油印机,甚至桌椅板凳都一起带上了。为此,他们征用了苏区及附近地区的很多骡马驮着这些重要物资,浩浩荡荡参加长征,就有了“马背上”的共和国这样的说法。

创建“山沟里”的共和国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在各个根据地和红军不断发展壮大的大好形势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被后人誉为“山沟里”的共和国。

随后,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主席,“毛主席”这个称谓由此而来。以江西瑞金为中心的苏维埃中央政府所在地——中央苏区,是中共中央、苏区中央局、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等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辖区除了中央苏区以外,还先后辖有湘鄂、湘鄂赣、闽浙赣、鄂豫皖、川陕、湘鄂西、湘鄂川黔、琼崖、广西右江、闽东、陕甘边、陕北等苏维埃区域,以及一些小块的红色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谱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建设的新篇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实行了各级工农代表大会制度,构建了基本的政治体制框架;依靠人民、带领人民,创造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在长达数年的反“围剿”斗争中,不仅保障了10余万红军主力部队的日常供给和大量战争物资,还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群众生活,积累了党领导经济建设的宝贵经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的成功实践,为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建设奠定了基石。

战略转移变成“马背上”的共和国

1933年9月下旬,国民党蒋介石纠集百万兵力对红军和苏区发起了第五次“围剿”。

1934年5月,随着广昌、建宁的先后失守,国民党军队进入苏区腹地,此时中央苏区形势更加恶化。四个月后,苏区进一步缩小,人力物力已十分匮乏,中共中央临时负责人博古和李德等人研究决定,于10月底或11月初实施战略转移,同时展开转移前的部署和各项准备。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第一、二野战纵队,分别由瑞金县的田心、梅坑地区出发,向集结地域开进,长征正式开始。从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也由“山沟里”的共和国变成了“马背上”的共和国。

“红军长征出发时,辎重如山,骡马成群,就像是大搬家一样。”许多党史专家后来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在长征初期的行军过程中,因为部队所带辎重过多,导致整个行军的速度缓慢,造成人员和各方面的较大损失,可谓是十分沉重的“马背上”的共和国。

随着长征的继续,部队在行动中汲取经验,甩掉了大量不利于行军作战的包袱,转入轻装前进,行动更加灵活,使这个“马背上”的苏维埃政府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很多。

此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所属人员随中央红军一起,走过两万五千里艰苦历程,历经数百次战役战斗,突破数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了陕甘苏区吴起镇,完成了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任务。

完成历史使命

1935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进驻安定(今子长县)瓦窑堡,并设立苏维埃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和西北办事处进驻延安。从此,延安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

1937年7月,为与国民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中央发表宣言,宣布取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各级苏维埃政府,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1937年9月6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后一个政府机关“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变更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

至此,这一段“马背上”的共和国也成为历史。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建立全国性政权的一次重要尝试,对于鼓舞全国劳苦大众的革命斗志,推动土地革命战争蓬勃发展,以及在与国民党的政治谈判中取得一定对等地位,对于成立边区抗日民主政府,八路军、新四军自成系统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华社北京8月30日电 李赟、马艺、李兵峰)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online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