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谈G20创新:技术升级是促进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6-09-06 11:32   

人民网北京9月5日电(常红 徐步云)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夜,科技创新带来的新增长动能正快速集聚。G20杭州峰会上,“创新增长方式”成为中国提出的峰会四大议题之首,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中国将推动G20各国共同描述创新增长的蓝图,构建包容创新、共享创新的环境,让创新成果惠及全世界。

9月4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面对当前挑战,我们应该创新发展方式,挖掘增长动能。二十国集团应该调整政策思路,做到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政策并重,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并重。今年,我们已经就《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达成共识,一致决定通过创新、结构性改革、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等新方式,为世界经济开辟新道路,拓展新边界。

在更广阔领域长期投入推动多方面整合创新

联合国大学校长特别代表、联合国大学常务副校长武内和彦认为,要进一步通过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整合技术专长,跨领域、跨学科地推动能源、环境、生态系统等多方面的整合,推动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的整合。要建立有活力的合作体系,推动知识和行动的整合、科学和社会公众的整合。

美国高通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赵斌认为,现在在中国的创新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新推动发展。有创新才有活力。中国正在告别原有的传统生产业态。必须要通过创新,用现代的科技、用最优秀的科技,提升整个产业进行产业的升级转型。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互联互通是创新的主要动力,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特别代表、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局副局长马涅维茨·马里奥十分强调社会的相互连接。在他看来,当把所有的东西都连接起来,实现无限互通时,就可以改善状况,共同取得发展。

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李闽榕从科学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整合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交集融合是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新范式,在新的世界竞争中,谁率先实现了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的交集融合发展,谁就将占据世界竞争的制高点。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中国代表处主任飞利浦·克鲁希尔则认为,仅有创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并不意味着能进入市场。要进一步推动技术转移过程的设计和管理,就必须要保证在国家层面实现系统性的整合创新。

通过广泛的科技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

韩国科技政策研究院全球政策部主任李愚成认为,从国际科技合作角度看,根据相关统计,在1998年的时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联系比较少,但是到了2011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就变得越来越紧密,必须重视科技合作的全球属性。

没有全球合作,创新很难发生。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贸易、投资和创新部工业发展专员雷蒙德·塔瓦雷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增强创新方面,要增强吸收能力和适应能力,既要有创新系统、政策来支撑创新,也要有新的框架和方式实现全球合作。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G20创新议题联合调研组发布的《二十国集团国家综合创新竞争力评价与预测》,我国目前处于二十国成员科技创新竞争力第9位,2020年将处于第5位左右。到2030年,我国将稳步处于G20成员第一梯队,2049年有望进入G20排名前三,全面进入世界科技强国行列。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李哲梳理了目前我国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的政策方向:一是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比如推动实施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项目,布局一批高水平国家实验室和国家科学中心,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二是深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比如建设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完善监管制度;三是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比如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四是融入全球创新链,比如打造“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共同体,面向第三方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李哲指出,各国在科技和产业等层面存在大量合作空间,比如面向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以及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以及信息、能源、环境、交通、健康和制造业领域等。他希望各国可以进一步通过创新合作对话、人员交流、基础研究,以及企业、院校、科技园区、产业集群间合作,共同推动创新。

实现适应性创新 数字经济需提升用户体验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在二十国集团智库会议(T20)分论坛上指出,作为刚刚出现的创新模式,数字经济非常关键,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技术方面、商业模式的改革,需要提升用户体验。

 

薛澜表示,创新模式追根溯源,是指用新的方式生产商品,创造新的市场容量。在很多的制造业、电力行业和汽车行业都呈现这样的创新。创新帮助我们在过去的100年实现生产力的增长。创新模式还涉及到一些非传统性的领域,比如航空航天业、高铁,都是处在基础设施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行业。

对于如何让集体行动带来变革,薛澜指出,在一些国家政府可以发挥作用促进战略领域的创新,但是在全球层面,特别是一些高风险高回报领域、气候变化等方面,寻求国际协调非常有帮助。在G20中不同国家如何进行协调,进行政策方面的沟通来识别主要挑战,进行资源方面的引导和投资值得思考。

薛澜认为,对于政策本身在发生的变化,有必要转向一个新的机制。形成一种适应性的创新,它可以根据技术的发展和期待进行调整。同时应该在国家背景下进行考虑,不同模式的创新政策如何来进行协调,来支持一个真正具有创新性经济的发展,使得创新成为现实。

在G20框架下研究实施科技创新具全球性意义

对如何构建协同、包容、充满活力的全球创新环境,在T20高端对话环节中,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赵新力发言指出,创新是G20杭州峰会四项议题(创新增长方式、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推动包容联动式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已经成为G20共识。赵新力认为,G20成员是全球科技创新方面最重要、最大的群体。在G20框架下研讨和实施科技创新,激发科技创新的引领活力,提升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不仅对于成员方创新驱动发展,同时对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赵新力特别提到,应该高度注意科普力度。科技素养可以大幅提高劳动者创造财富的能力。在中国,科技素养测试能够达标的人数只占劳动人口的6.2%。中国的科普、科技创新要富民,健民,福民。

对于创新发展,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院长周谷平就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指出,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治理发生根本转变的情况下,创新包括中国在内,整个世界寻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探索如何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最根本的原动力,是题中应有之义。

周谷平认为中国推出的“一带一路”契合了结构性改革的需求,也为全球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契机,在此过程中,需要创新创业人才来驱动。在国内层面,中国急需转变曾经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国际层面,由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发展中国家通过技术进步、组织创新、生产创新的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难度加大。许多发展中国家目前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制约了全球经济新一轮的增长。

技术升级创新是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今年中国主办的G20会议强调创新,而且提得非常明显,要求不同的国家能够提出自己的创新政策以及相关的计划。关于创新跟经济发展、国家发展的关系,土耳其学者费瑞迪·伊楠指出,之所以提倡创新和技术,是因为技术能使国家进步,有两个明显的效果:一是能够刺激经济的增长;二是改变了工业增长跟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费瑞迪·伊楠强调,技术创新无论对于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无论是在气候变化还是在能源方面都十分重要,是制定投资和发展政策的重要工作。此外,她还认为应重视全球协调,把这些技术进行转移,让G20发挥更好的作用。

 

东亚东盟经济研究中心(ERIA)高级经济学家文卡塔查拉姆·安布莫之表示,在技术升级创新方面,需要提倡全球化意义上的包容,去除技术和产品流动的障碍,使其类似货物的自由化,能够更深层次地融合;在技术转让方面,可以动员民间资金融资,实现社会机构和政府间的合作。他还强调了政策创新对于刺激合作和提振市场的作用。

瑞士的南方中心经济和发展金融特别顾问李月芬强调,创新是一个重要的增长引擎,一定要重视技术在经济发展当中的重要性。她认为,技术不仅仅是研发,研发是技术的上游工作,除了研发之外,是对技术的转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加拿大前总理、前财政部长和“G20之父”马丁·保罗认为,目前,世界经济体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各国需要在教育、研发和创新方面多做努力,加强国际合作是唯一的出路。在今年杭州举办的G20峰会上,中国将为全球化的实现创造机会。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online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