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虹影
新华网北京9月12日电(记者 王志艳)11日晚,原创交响乐童话作品《奥当女孩》在北京音乐厅首演。该作品根据作家虹影同名奇幻童话改编,由新雅空气乐团艺术总监尼克·史密斯谱曲。
以《饥饿的女儿》扬名、擅写激越与传奇的虹影,这两年“跨界”到儿童文学创作,连续出版了几部童话故事书,包括“神奇少年桑桑系列”的《奥当女孩》、《新月当空》、《里娅传奇》、《马兰花开》,还有今年4月刚推出即获好评的《米米朵拉》。
在“神奇少年桑桑系列”中,虹影用童真的文字,在幻想王国中构建神秘、真实的历史和温和、美好的情感。小说源于她给女儿讲的故事,以长江南岸的神秘城堡为起点,融入巴国文明和神话传说,充满浪漫、想像力与传奇色彩。
“跨界”儿童文学写作是因女儿的需求
与创作《饥饿的女儿》、《上海王》等成人小说相比,虹影觉得写儿童小说要难得多,需要更强的想象力,好的成人作家不一定就能写好儿童作品。“要用简单的语言去讲一个波澜起伏的故事,不让人猜着。孩子很聪明,她很容易可以猜到下面会进行什么,所以你必须给他不断的惊喜。”
“朴素”是她认为儿童文学语言最需要的气质,“深深的话,浅浅地讲”,虹影一字一顿的向记者强调。
近年来,国内的一些著名作家也开始涉足儿童文学领域。比如,张炜的《半岛哈里哈气》系列、赵丽宏的《童年河》等,很受读者喜欢。虹影认为这是“需求”使然,自己跨界也是因为女儿,在为女儿读了无数故事后,女儿觉得不过瘾,但童书市场上的内容并不能满足女儿的需求。“她需要故事,而且她不需要很差的故事。那干脆我自己写。”
演出当天,“神奇少年桑桑系列”第四部《马兰花开》也正式面世,虹影希望通过她的童话展示人性中的美好:“《奥当女孩》写的是感恩,《里娅传奇》写了同情,《新月当空》写的是宽恕,而《马兰花开》则表达善良与勇敢。”
虹影认为自己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在于“叙述方式”,“我的作品没有说教,我用一个故事,让孩子感知这些美德。孩子对世界有无穷无尽的欲望和激情,在引导的时候要特别保护他们天性和求知的那一面。”
《奥当女孩》交响乐:中式故事的西式表达
除了文字,对于绘画和音乐,虹影亦有着天然的艺术敏感,写作时经常放着巴赫等世界名曲。这就不难理解,她为什么找来一位音乐家翻译自己的小说。
受虹影亲自邀请,尼克先是完成了《奥当女孩》的英文译本,并在翻译的过程中,萌生了将《奥当女孩》改编成音乐童话的想法。
在翻译时,尼克试着去再现一些作品原文里的精妙之处,为此他在英语译文的韵律和语调上花费了不少心思。“我是一个音乐家,我也觉得很有意思。可能因为音乐、文学本来都是通的,所以我的翻译语言也带着音乐的节奏特点。”
尼克说,翻译虹影的东西很难,因为她的语言很铃珑、很漂亮,很多英文做不到。但真正打动他接下这份翻译工作的,是因为虹影的烹饪手艺。尼克已经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年,身为一枚“吃货”,他笑称对虹影的邀请“没法拒绝”。
刚开始看到这个作品,尼克觉得很像英国非常畅销的儿童游历冒险小说《纳尼亚传奇》。“虹影创造了一个完整的世界,有一个完整的宇宙,这个世界有它的规则,作品的主题很有深度。但《奥当女孩》又是中国味儿的,里面的魔术非常漂亮。”
为了忠实展现原著的情节,再现重庆本地的历史渊源、风土人情,尼克在创作《奥当女孩》的音乐时,特意聆听、学习了不少重庆周边地区的民歌,并大胆地将西南地区的民歌元素,用交响乐的手法展现出来。他希望,通过交响乐这一西方古典音乐的形式,为孩子讲述一个属于中国的故事,让孩子们对交响乐产生兴趣。
中国绘本走向世界首先要改变观念
《奥当女孩》的封面是一位长发留海的少女手绘插画图,“你不觉得这就是我的形象么!”虹影指着封面向记者说,一脸俏皮的表情。尽管在国外生活过多年,一开口,虹影的咬字仍带着些许重庆山城的乡音。重庆,也成为提供她作品无限灵感的沃土。
作品中可以影响到孩子审美的视觉元素是虹影格外在意的,“神奇少年桑桑系列”插画就邀请了英国著名插图师切丽·登曼创作。
为了达到想要的效果,双语版本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去耐心打磨。共为插画师提供了500多张关于中国的影像辅助创作。在新书《马兰花开》里,记者注意到,插图部分人物的面具设计明显吸收了“三星堆”古巴蜀文化的元素。“这对外国艺术家是一个特别大的挑战。”虹影说。
北京图博会期间,虹影借读者见面会之机在儿童馆转了一圈,“我想10%是具有国际性水准的,90%的审美水平都还停留在上世纪70年代。”对于国内儿童原创绘本的品质她直言不讳。
虹影认为,中国的绘本要走向全世界,首先要改变观念,要有国际化的视野而不仅只是书写纯粹中国的东西。另外是题材,要改变以往那种特别拖拉、节奏慢、特别土的说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