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德:十年“悟道”得“禅意”

来源:国智网        发布时间:2016-09-20 18:26   

张春德:十年“悟道”得“禅意”(图1)

  国智网发自四川成都(龙顺,实习编辑王叶青、宋晓萍)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锦官城中,“三学堂”前,草木苍翠,鸟语声声,茶香氤氲。在天府之国成都的昭觉寺丛林深处,远离世事喧嚣,吐故纳新、品茗闲坐、祈福悟禅,这便是书画艺术家张春德先生数年来坚持的“禅修”生活。

  张春德,书画艺术家,毕业于四川省教育学院油画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艺术院的签约画家、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青城山道教学院客座教授,成都市九三学社三支社副主委,四川元朗书画院常务理事、第一禅林画派创始人,曾任云南艺术大学客座教授。他潜心研究东西方绘画二十余年,逐渐在中国画领域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用特有的艺术语言构建理想家园。曾发表过多篇文艺理论评论,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画展屡有获奖,部分作品还被选送美、日、法,东南亚等地展出。《国画家》、《美术》、香港《大公报》《明报》、《澳门商报》等都发表其作品集专题艺术介绍,大量作品已被国内各大佛教圣山、著名寺院、博物馆及海内外艺术品爱好者收藏。

  入道,春花秋月可追忆

  在成都市北郊5公里的昭觉寺原佛学院内,我们与这位以画山水佛像擅长的“禅林”画师如期而遇。在这个素有川西“第一丛林”之称的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的原佛学院内,小院幽静,桂花飘香,小凳木桌,主人正与寺内高僧及弟子等畅谈。

  一杯素茶、三两好友、高僧佛学、谈玄论道、挥毫泼墨,构成了张春德先生寺庙作画、修行、生活的全部。

 

张春德:十年“悟道”得“禅意”(图2)
张春德先生简要介绍作品风格

  “绘画是我的前世今生思想情感的符号,灵魂的归依。现今作画,宁心静气,取其自然,总是想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和追求”,坐定不久,张春德先生自然而然谈起了他绘画的特色。

  张春德先生的弟子万修铭介绍,早在八十年代,张先生就全面深入的学画习字,潜心锤炼。最初,崇尚盛唐绘画艺术,尝试用水墨情调、写意的精神,临摹之后再创作。刚开始模仿古人技艺画各种姿态的仕女,在颜色上大胆突破传统色调,自主选用鲜艳的色彩进行渲染。当时的画作,通篇采用橘黄色或天蓝色,用毛笔蘸色层层渲染,从深至浅。画成之后,观者彷佛置身画中,可以随重墨起舞,伴淡笔静默。

  近年来,随着阅历的增加、书画技艺的增长和对佛道儒家学说的深入了解,绘画用色也开始偏淡。张先生现在的画,从人物到山水,从唯美到自然,从写实到寥寥数笔的写意,总是蕴含着山高水远的“禅意”,不经意间,一种萧散简远、淡泊宁静、随心所欲的感觉跃然心头。

  在笔者看来,张春德先生的画大多以山水寄情,以高僧大德观心,以仕女、高士为倾诉对象。一幅幅作品,气韵生动,人物神态流动、惟妙惟肖,用色素淡而意境悠远,寥寥数笔,勾画传神。人物画多高雅,山水画多灵动,佛像多恣意。

  “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人间五味杂陈在心中。他的作品,寄情笔端,思量前后,似是无情却有思,用淡雅抒发沧桑,感慨世间多变的情愫。

 

张春德:十年“悟道”得“禅意”(图3)
佛学堂内作画静坐之地

  不疾不厉,佛堂书画“悟”智慧

  张春德先生徐徐道来:佛讲三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施,而三布施中以法布施最为殊胜。

  机缘巧合,在学习提升绘画的过程中张春德先生开始接触佛经。他坦然,最初涉猎时并不太懂其蕴含的佛意,只是隐约感触佛门与书画相通之奥妙。而后细细体悟,越看佛像、壁画、经书、梵文,就越是被其中的文字、绘画及背后蕴含的“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教义深深吸引。

  经过大量研读相关书籍、多次亲临佛堂置身佛境后,张春德先生慢慢才有所理解,逐步能阐释其中的佛学禅意,他将自己多年来对佛道的理解和思想融入到作品中,用书画的形式将“无形佛”化“有形墨”,将古人的智慧和精神通过书画形式进行诠释并传递给公众。

  “这个过程,耗时十年。佛经所言,说复杂很简单,说简单又难以表达,从参悟到宣扬不过’修炼’二字。”

  2010年,张春德先生被昭觉寺人文气息吸引,又带着对“佛”崇高的敬意,经过多方努力,正式入住昭觉寺“三学堂”。“三学”者,佛家“戒、定、慧”也。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修慧,感知培育智慧。

  “三学堂”环境清幽,少有人往来。堂中修炼,虽然日子清平,但内心充实。至今六年,平日里也只有弟子和寺内僧侣在旁,清静悠雅的环境让他有更多精力专心研佛,潜心作画。

  张春德先生虽久居古寺,但其志在以“法”作画行天下,是故也常与外交流,或有画佛像藏于古刹,或有书画巡展各地,将佛道禅智慧理念弘扬开去。

 

张春德:十年“悟道”得“禅意”(图4)
主编龙顺与张春德先生“论道”后留影

  论道,肇于自然、顺应自然

  闲谈皆高士,论道二三人。

  张春德先生介绍,魏晋时期,黄老玄学的兴盛以及佛教思想的影响,催生了一群思想家如“竹林七贤”,他们崇尚自然,谈玄悟道,在黑暗的社会背景下寄情性于山水,进而促进了中国山水画思想体系和方法的诞生。

  问及何为书法时,张春德先生又引用了王羲之《书论》里的一句话:“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书法这深奥微妙的技艺,不是学识渊博通达且有大志之人,是学不好的。而道又是“玄之又玄”的存在,学习书法应当如悟道,都是需要用心思索探究的。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道”是古人对本体的一种体悟,这与佛家“无为法”是有相通之处。古人对“道”与“无为法”不断探索,并体悟自然和阴阳之道。

  张春德先生认为,中国的传统书画艺术同样是肇于自然,并与有无转换、阴阳平衡息息相关,只有顺应自然,将情怀与自然结合才能抒发出真实情感。

  画探其心,寄情山水之间

  张春德先生自小钟情于传统书画技艺,尤其爱好山水画。在山高水长、层峦耸翠、云雾叠绕中,抒发文人的豪情壮志;在小桥人家、薄雾缭烟、丛林深处将“修身,齐国,平天下”的名士之风跃然纸墨间。他的绘画,正是他在古寺中不断悟道的结果。

  所谓字如其人,画探其心,从一个人的书画作品上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情怀。一个只有对自然富有真挚情感,热爱祖国河山,才能创作出独特韵味的作品。

  面对社会上书画市场因“书画明星”、“达官权贵”等炒作的持续升温,有的通过铺天盖地的包装、大张旗鼓的炒作登堂入室,号称艺术界王者的现象,张春德先生掩饰不住内心的忧虑,“随着互联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政府对优秀文化的重视,现在了解、学习书画的人越来越多,且越来越趋于年轻化。他们之中或因为兴趣,或因为艺考加分,或者因为其他个人原因,通常会选择书法绘画班进行学习,这导致了近年来各种书法绘画机构层出不穷。值得深思的是,绘画是一种需要亲近自然,由内而外出发的艺术创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成才的。年轻学习者应该静下心来,戒骄戒躁,只有真正耐住寂寞,看淡名利,才能让自己的技艺更上一层楼,才能更好地推动书画艺术的发展。”

 

  链接张春德先生作品赏析(点击打开)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online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