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记者 柴春霞/摄
上周刚刚落幕的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特色,为北京金秋的舞台平添绚烂多彩的亮色。43台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演出,涵盖了歌剧、舞剧、歌舞晚会、戏剧、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参加演出的不仅有国有院团的艺术家,也有很多地方县市的文工团。在采访和观看演出中,记者发现与往届的以原汁原味和原生态为主大不相同,本届上有大量舞台作品都是以极具现代意识和舞台技术的表现手法和国际舞台流行语汇,展现各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堪称是以此划时代的少数民族舞台艺术“2.0版”大升级,少数民族舞台艺术由此踏上了通向世界舞台的“直通车”轨道。
《绿皮火车》
突破传统美学的泗州戏
9月5日和6日,安徽省代表团选送的泗州戏音乐剧《绿皮火车》,以在城里花店打工的畲族姑娘蓝小惠与美术系高才生孟歌的相遇、相识、相恋的过程为主线,讲述了以小惠为代表的农民工对梦想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绿皮火车》以泗州戏传统音乐为主要元素,结合全新的创作理念,采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打造出一台现代感极强的作品。泗州戏是流传于苏、皖、鲁、豫接壤地区的主要剧种,清朝乾隆年间,便有“拉魂腔”之称。《绿皮火车》在泗州戏传统音乐剧的基础上,还首次引入了沙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利用沙画表演展现舞台不同场景的转换,结合灯光与投影,产生光与影的奇幻效果,打破了传统舞美在舞台演出中的常规性功能,具有极强的现代感和艺术效果。《绿皮火车》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本剧不仅起用了青春的演员,而且采用了青春的舞台美术:青春化、民族化的服饰,与流行音乐、歌舞的巧妙融合,沙画的布景,炫目的灯光等都让人耳目一新。用这种青春的形式来表演关于青春的故事,给青春的观众看,以这种崭新的形式向青春致敬,使其古老的剧种焕发青春的活力。
另外,此剧大量运用了流行音乐的元素和很多高科技声光电手段,这些无疑是传统的泗州戏面对生存现状在某种程度上适应当下社会、当下观演所做出的适时改变,这些创新也必将改变当代传统戏曲尤其是泗州戏的演出生态,增强了戏曲的吸引力。另外,此剧充满活力的编排手法,精彩的情节设置,更令观众为之一振,委婉灵动的唱腔,活泼的表演,诗意的追求,让观众增添了不同的审美体验。纵观整场戏,多了时代气息,少了传统的老迈迟暮及乡土气息。
《多彩中国》
古筝语言国际化
本届会演上,北京代表团的大型古筝协奏音乐会《多彩中国》别具一格,音乐会以筝为主轴,糅合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彝族、朝鲜族、苗族等多民族音乐元素,集合手鼓、铜鼓与西洋乐器等载体,共同呈现瑰丽多彩的中国画卷。
《多彩中国》集中了筝乐近年来的创新成果,一众作曲家、演奏家运用多声筝、低音筝、钢丝筝等革新乐器;以筝为主,其他民族乐器为辅,加之电子音乐、西洋乐器等现代表现方式;搭配舞美设计、灯光、多媒体互动等现代制作;更在表演形式上推出筝乐演奏剧场;通过《序》、《天行》、《天域》、《天籁》、《天风》、《天香》、《天鼓》、《天骄》、《天命》等九个乐章叙述古筝3000年的历史文化,展示古筝的创新与变革,共同成就一台具有时代性和国际水准的音乐会。音乐会还巧妙融入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格萨尔王》、《江格尔》、《玛纳斯》,并现场展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西汉织锦出土文物,与多彩中国主题相呼应,也令整场演出更具历史厚度。
《木卡姆印象》
如诗如画令观众痴狂
新疆地区的木卡姆一向在北京有着很高的艺术享誉度,但曾经来过北京的基本上都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木卡姆,像此次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木卡姆印象》如此具有现代舞台时尚感的木卡姆还是第一次。传统经典的木卡姆配以时尚、绚烂的舞台设计以及带有情境的线索串联,让阿拉伯文化中经典的木卡姆诗歌音乐舞蹈拥有了跨越时间、地域和文化的鲜活生命力。
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诗、文学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古典音乐艺术形式,流传于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大型音舞诗画《木卡姆印象》,在保留其原生态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引入现代美学理念及创作手法,展示了木卡姆独有的音乐形式、演奏方法及演奏乐器。创造性地运用全息影像、三维全景观演模式等多媒体艺术手段,有效延伸了作品表意和舞台空间。舞美、服装在突出少数民族传统特色的同时,引入现代文化的元素,靓丽时尚,使作品具有了鲜活的时代气息和强大的生命力。
这台堪称“惊艳”的《木卡姆印象》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创作团队引入了“音乐剧场”概念。他们让作品以音乐为主要载体,较自由地融入戏剧表演、舞蹈形体、舞台美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表现手段形成一个完整的综合体,打造全新的多维视听觉艺术形式概念并在舞台表演中付诸实施,从而更加巧妙地唤起受众对民族文化艺术因素的深层心理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