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载耕耘 十一载收获——中国—东盟文化论坛走过十一年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布时间:2017-09-01 10:38   

  从从容容,中国—东盟文化论坛走过了11个春秋。

  如果把“一带一路”比作天上的银河,那么,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就是银河上一颗闪耀的星星。这颗星星的光芒,璀璨夺目。

  十一载耕耘,十一载收获,一路风雨,一路欢歌。

  暑热即将退去,金秋就要到来。9月10日,第12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即将精彩绽放。

  从北部湾出海,从友谊关南下,来来往往,中国和东盟汇成大集市,大河流,大家庭。在这里面,交易的是商品和信息,流淌的是血脉和文化,融合的是感情和友谊。

  如果说中国—东盟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那么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就是了解这个命运共同体的一扇窗。

  交流之路越走越宽广

  在“天下民歌眷恋”的广西,民族多样,文化多元,戏曲丰富多彩。9月5日至10日,2017中国—东盟(南宁)戏曲演唱会将精彩上演。这是每年一次的戏曲盛宴,是中国与东盟十国间的戏曲文化大交响。

  “此次报名的有国内专业戏曲演员、业余戏曲爱好者以及东盟各国戏曲爱好者。”主办方广西戏剧院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地域文化上的亲缘关系,中国和东盟各国的戏曲也有诸多关联,以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为契机举办的戏曲演唱会,在全面惠及南宁市民和各地游客的同时,也将推进中国和东盟各国在戏曲艺术上的合作和交流。

  像中国—东盟(南宁)戏曲演唱会一样,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诸多文化品牌活动,早已成为中国和东盟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早在2005年,中国和东盟各国的交流就已打开了新局面。那一年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政府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为中国与东盟的全面合作增加了新的内容。2006年,首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在南宁召开,这既是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的前身,也启动了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引擎。

  从2015年起,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增加了相应主题的文化展演配套活动,“论坛+展演”的形式让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参与人员更加多元。“这种发展和变化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中国和东盟的交流与合作正向着更广泛的领域和更深入的层次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对外交流处处长秦小燕说。

  人文交流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桥梁和纽带,是推进文明和谐与共同繁荣的基础。中国—东盟文化论坛携手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官员、专家学者、艺术家和企业领袖,放飞梦想,扬帆起航,有效增进了民心相通、民间相亲的良好国际关系,打开了中国和东盟文化互惠共赢的新篇章。

  学术之光越论越明亮

  近年来,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06年9月,首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应运而生。之后的几年,中国和东盟各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合作,成为一年一度的中国—文化产业论坛的主要议题。此举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推动中国和东盟各国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和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建设中作出积极的贡献。

  2011年,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首次升格为由文化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家文物局合作主办的省部级论坛,并纳入中国—东盟博览会框架体系。

  2012年,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进一步升级为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其对话的领域从文化产业拓展到文化艺术、非遗保护、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人力资源培训、传统艺术等多个方面,中国与东盟文化对话与合作的空间不断扩展,论坛影响力与日俱增。

  2015年,论坛以“新常态、新合作——东盟共同体建成后的‘10+1’文化合作”为主题,以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如何开展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东盟共同体建成后如何推进中国—东盟文化合作、“那”文化的研究与保护等为分议题,展开一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对话。这种“主论坛+子论坛”的模式,让各国代表对议题的关注、思考更加全面。

  2016年,论坛围绕“交流与共享——中国―东盟艺术教育合作与发展”主题展开讨论,同步举行中国―东盟艺术院校校长圆桌会议。

  “各届论坛的学术成果,在整合中国和东盟各国文化资源,深化交流主题的内涵,拓展文化交流的外延方面意义重大。”广西社会科学院教授王建平认为,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为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合作之基越筑越牢固

  在第11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上,各国代表就文化教育发展理念和实践经验交换了看法。今年3月,以搭建中国—东盟艺术教育共同体为目的的中国—东盟艺术高校联盟在南宁缔结。

  “联盟的成立促使艺术高校间的交流活动更加频繁和多元。”广西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赵克说,2008年东盟国家来广西求学的艺术类学生仅是个位数,如今仅广西艺术学院的东盟留学生就有近50名。

  在广播影视方面,2017年8月22日,由广西人民广播电台与缅甸国家广播电视台合办的《中国电视剧》栏目,在缅甸国家广播电视台正式开播,中缅共建的译制工作站同时启用。

  目前,广西已与东盟国家合作拍摄了《海上新丝路》《江边的孩子》《光阴的故事》《再见,再也不见》等多部反映中国和东盟文化的优秀电视剧、纪录片、电影。

  山水实景演出是中国与东盟文化合作的又一重要领域。2010年,“中国制造”《吴哥的微笑》大型文化旅游驻场演出登陆柬埔寨,是中国创意走出去的一次成功尝试。2016年,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的公司与越南文化管理演出公司签署了越南岘港、下龙湾、河内、会安、富国岛五地的实景演出合作协议。2017年7月,中越首个合作实景演出项目《玄珍公主》在越南岘港首演。

  此外,在今年首次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动漫游戏展上,66家国内动漫游戏企业吸引了近50家东盟、中亚国家企业前来洽谈,场面火爆。

  在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的推动下,博览会文化展、民族文化论坛、“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音乐周、青少年艺术盛典、中国—东盟(钦州)国际微映像节等一批中国—东盟主题展会、论坛、展演、比赛相继在广西“瓜熟蒂落”。

  据统计,最近5年,广西成功完成了40余个和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重点项目,涉及艺术、产业、文物、博物馆、图书馆、学术交流等多个领域。

  一路走来,在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上,中国和东盟国家签署了《南宁宣言》《中国—东盟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互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通过了《东亚图书馆南宁倡议》《中国—东盟艺术院校校长圆桌会议纪要》,双方在多个文化领域的课题上达成了共识,为后续的深入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友谊之桥越架越通畅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交。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繁荣的主要渠道,也是世界文明日益多元、相互包容的时代标签。

  “借助论坛这个新平台,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中,找到了共同语言,增强了相互信任,结下了深情厚谊。”在第11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黄宇表示,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在中国和东盟各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已成为中国和东盟文化交流的重要品牌、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

  越南文化部国际合作局副局长陈一皇表示,中越两国睦邻友好,文化交流功不可没。“让各国各民族之间实现相互理解,化解冲突,消解矛盾,缔结友谊。”

  确实,无论是“欢乐春节”“壮族三月三”,还是“文化走亲”、“亲情中华”东盟行等一系列“文化走出去”活动,广西都致力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广西故事。

  黄宇表示,未来,在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合作中,广西将重点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文化交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推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挥文化交流品牌优势,展示中国和东盟各国人文交往的丰硕成果;进一步加大文化领域人员往来和交流的力度,加深了解,增进友谊,为文化领域交流与合作注入新的发展动力;鼓励支持民间机构、民间人士、民间力量利用各种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拓展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的文化交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online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