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发展最终是要为百姓谋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陕西榆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20年来,榆林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也使得榆林有充足的信心和雄厚的财力,推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社保等重大民生工程,让人民共享能化基地建设成果。
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持续扩大
去年8月16日,榆林市职工任女士持社保卡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窗口顺利办理了出院结算手续,成为榆林首例通过国家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平台直接结算住院医疗费的参保群众,标志着榆林市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截至目前,榆林市一院、二院、星元医院和北方医院等16家医院纳入跨省异地就医定点机构,全市已累计完成跨省异地就医备案8000多人,累计完成跨省住院结算180多例。
和20年前相比,当前,榆林市医疗保障制度得以全面落实。截至2017年,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620元,参合率为99.51%,全市350余万户籍人口健康卡信息已全部采集完成。
榆林市还全面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建立了与公安、民政、卫计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和信息数据共享机制。据统计,全市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2.3万人、67.4万人、26.1万人、47.2万人、34.4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1.8万人,实有享受待遇人数47.2万人,五项保险基金征缴48.77亿元。
而在今年,榆林市为推进健康榆林建设,将继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健全乡村医疗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打造城市15分钟就医圈。同时,启动建设市中医院、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医院和感染性疾病诊疗中心,确保市精神卫生中心年内建成投用。
少有所学,学有所助:教育综合实力得到新提升
尊师重教,是历届榆林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始终坚持的优良传统。
能源化工基地建设20年来,榆林坚持教育优先战略,立足补齐教育短板,先后实施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均衡县创建”“15年免费教育”等一批重点工程,推出了校长职级制、教师交流轮岗等一批关键性改革,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学校,涌现出了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模范教师,全市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育公平充分彰显,整个教育事业迈上了新台阶、取得了新进步。
根据《榆林市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在2017—2020年,全市新建、改扩建275所幼儿园,其中,新建88所、改扩建187所。目前,全市已先行启动57个幼儿园建设项目,其中投用3个,竣工9个,主体完工8个,主体建设4个。截至目前,全市已启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1515个,建成投用1297个。创建达标工作也取得了新成果,教育质量得到新提升。同时,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上不起学,榆林市在教育惠民工作上也推出了新举措,大力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对贫困生建档立卡并通过全面落实教育免费政策,惠及全市中小学生和在园幼儿。
劳有所得,困有所帮:就业创业守好“民生之本”
今年2月24日,2018年榆林市“春风行动”公益性人才招聘会暨省工会就业扶贫大型免费招聘洽谈会榆林分会在榆林市高新区劳动保障大厦举行,吸引了省内外用人单位85家,提供了就业岗位2800多个。
近年来,榆林市通过“现场+网络”的形式,形成组织开展像“春风行动”公益性招聘会、榆林学院毕业生洽谈会、退役士兵推荐就业招聘会等各类专项招聘活动长效机制,使全市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去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88万人,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665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5%,低于调控目标0.55个百分点,实名登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6年保持在90%以上,去年达到92.58%。”榆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去年,榆林市还通过特设公益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4832人,公益专岗安置贫困劳动力1033人,政府公益性岗位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未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1000人,县区自主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1339人。
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榆林市还将全面加强公共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申报创建省级创业型试点城市,新建3个市级创业孵化园区。修订“十三五”养老规划,出台支持社会资本兴办养老机构政策措施,建立农村养老互助幸福院发展长效机制。积极发展医养结合试点,启动乡镇养老、卫生机构融合发展试点改革,探索建立养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面落实拥军优属和优抚政策,不断增进军政、军民团结。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保障体系,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让弱势群体充分享受党和政府的温暖。(强继霞 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