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西部这盘棋走活了,西部地区经济升级了,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将更加扎实。”在国家发展改革委30日举行的西部大开发专题发布会上,西部开发司巡视员肖渭明说。
肖渭明表示,西部地区是我国发展的巨大战略回旋余地,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下一步,按照新一届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的部署和要求,着力营造更具竞争力的“软环境”,加快结构调整优化与扩大内需结合,促进民生不断改善,推动西部高质量发展。
西部主要指标“领跑”全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对全国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肖渭明表示,西部地区主要指标增速连续多年领先四大板块,经济社会平稳向好的发展势头得到了巩固。
据统计,2013年到2017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12.7万亿元增加到17.1万亿元,年均增长8.8%,占全国的比重从19.8%提高到20.0%。今年上半年,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7.4%,高于全国增速0.6个百分点。其中,贵州、西藏、云南三地增速排名全国前三,贵州还是全国唯一实现两位数增长的省份,连续7年多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
肖渭明表示,5年来,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目前,西部地区铁路运营里程达到5.4万公里,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兰渝铁路等一批重要交通干线相继投入运营,高速铁路历程达7618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万公里;民用运输机场数量达114个,占全国半壁江山。此外,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一批能源工程相继竣工,一批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逐步建成并发挥效益。
5年来,西部地区安排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3865.6万亩,设立了37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目前,西部地区贫困发生率全部下降到10%以下,超过350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值得关注的的是,西部地区积极参与和融入到“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目前,西部累计开行中欧班列4579列,占全国开行总列数的47%,宁夏、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广西凭祥、云南瑞丽、内蒙古满洲里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
重点工程推进有序有力
重点工程一直是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有力措施。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开工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累计已达152项,投资总规模3.75万亿元,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民生和生态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到去年底,152项重点工程已经完工52项,还有100项在建。按照计划安排,全部项目将在2023年年底完工,届时西部将新增铁路里程8751公里,新增高速公路3219公里,新增发电装机1878万千瓦。”肖渭明说。
肖渭明透露,今年,围绕“一带一路”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将开工建设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生态、民生等重大工程,进一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补短板力度,确保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势头不减弱。
在回应西部发展出现地区分化时,肖渭明坦言,西部地区发展确实出现了南快北慢的格局,资源依赖性强的西北地区经济增长普遍比产业转移早的西南地区要乏力,“一定程度上,这符合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但这种趋势如不能控制在一定的区间内,会导致新的区域发展失调。因此,需要更加注重西部大开发政策的精细化和精准化,强化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来加以解决”。
据悉,以西部大开发即将进入第三个十年为契机,国家发展改革委正牵头研究起草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拟通过强化分类指导、全面深化改革、深度开放等方面举措,推动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脱贫攻坚寻求更大突破
西部地区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贫困人口相对较为集中。经过努力,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已从5年前的5086万减少到如今的1634万,年均减少25.5%。
肖渭明表示,虽然西部地区贫困发生率已全部降到了10%以下,但贫困人口总数依然占全国的53.6%。目前,农村贫困人口200万以上的7个省份有5个在西部,中央重点支持的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也全部在西部,脱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
“除了继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做好对口帮扶等举措外,还要大力推进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等专项行动,努力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造血机能。对丧失劳动能力又不能够通过产业扶贫的人口,通过社保政策兜底。”肖渭明说。
祁连山生态破坏事件给西部开发敲响了警钟,也对正确处理西部开发与生态保护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肖渭明表示,西部大开发战略自实施以来就一直强调“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如今这个要求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下一步,要准确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精髓,深入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真正把西部良好的生态环境潜力发挥出来。
“当前,西部地区虽面临着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但仍然是我们发展的战略回旋空间,仍然处于中高速发展的机遇期、窗口期,是全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未来经济增长格局中可发挥更大作用。对此,我们充满信心。”肖渭明强调说。
(经济日报 记者:顾阳 见习编辑: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