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晚,应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邀请,安徽滁州演艺集团现代黄梅戏《一个都不能少》在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完成晋京首演,受到首都观众的喜爱。
据悉,现代黄梅戏《一个都不能少》是由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滁州演艺集团联合出品,讲述了有60多户贫困户的兴旺村,在扶贫干部何爱菊的带领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实现了在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美好愿景。该剧入选了文化部2017年度戏曲剧本孵化计划项目、2017年度安徽省戏曲创作孵化计划项目以及2018年戏曲创作孵化计划打磨项目和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
演出结束后,安徽滁州演艺集团邀请观演专家举办了研讨会,来自戏曲理论和评论界的知名专家王馗、王安奎、周育德、崔伟和郭翠君等参加了研讨会,就现代黄梅戏《一个都不能少》艺术性、题材、舞台表现形式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滁州市演艺集团董事长董业龙首先为在座的专家介绍了滁州演艺集团以及现代黄梅戏《一个都不能少》创作和这次进京演出的情况,希望各位专家能够为《一个都不能少》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促进该剧的进一步打磨和提升。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王安奎说:“《一个都不能少》立足于滁州本土,虽然演的是当地的事情,但对于扶贫来讲是具有全国性的意义,看了这部戏让人们对扶贫攻坚战的战略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农村扶贫工作千头万绪,人很多,事很杂,在有限的舞台时间里很难都演出来,这给编剧增加了困难,但这部剧在这方面处理的很好,让人感觉很真实。”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认为,现代黄梅戏《一个都不能少》展现和聚焦“精准扶贫”时代主题,体现了戏曲重要的社会职责和社会担当,整部剧从形象塑造上立足于基层,实际上也就是对于生活的把握,任何一个细节都能在舞台上呈现出来,这就是这个作品乡土特色比较浓郁的一个优点,剧种的每一个故事最后都汇成主要人物形象代表性的唱段,用情来镶嵌这个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关系之中,比较好的把握了戏曲的特质,特别是黄梅戏流畅、清新的音乐风格;此外当前很多省推动“剧本孵化计划”重点是培养剧本创作者,《一个都不能少》既推出了作品,又推出了一个年轻的剧作家,同时也推出了基层院团,让基层院团真正把剧本孵化在舞台上,同时也推出一种艺术创作的机制,借助艺术研究院的力量和我们基层创作团队结合起来,这是一种比较好的创作导向。
中国剧协秘书长崔伟认为,从艺术讲,这部戏本体性中体现了时代感,他的本体性是非常鲜明的,而且他这种本体性是用戏曲手段,剧种手段和戏曲思维来把现实生活进行一种戏曲化和生活化的表现,使得这个戏看起来有很多戏曲手段的运用,又有戏曲手段所勾勒出的烘托出的人物情感的表达。比如很多唱、念、坐、舞的运用,包括舞台调度,包括重点戏曲情景中导演戏曲思维和表演开掘,把人物情感的挖掘和本身戏所表达时代主题升华,导演看似朴素的艺术手法当中实际上充满了匠心,这样才使得这个戏有了一个很强烈的艺术欣赏的整体感。
中国戏曲学院研究员周育德认为,和很多同类型的扶贫戏相比,这部戏很不错,生动完整的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扶贫干部鲜活光彩的形象,尤其是在音乐方面,让人感觉很舒服柔和,希望这部戏一直演下去,要越演越好。中国田汉研究会副会长、《艺术评论》编辑总监郭翠君从剧本的角度讲述了这部剧的可贵之处,刻画了一个下乡干部从“要我扶贫”到“我要扶贫”过程,真实生动。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戏曲演艺委员会主任吕固亮从现代黄梅戏《一个都不能少》走出去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意见的建议。安徽省演出行业协会秘书长吴家宝和安徽省艺术研究院院长李春荣也从振兴皖东黄梅戏的角度讲述了现代黄梅戏《一个都不能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