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政发展观察网 > 图片 > 军事

程俊辉:用生命为人民扫雷的英雄战士(0/0)

5秒

您已经浏览完所有图片

时间:2016-07-21 16:19 | 浏览
<< 上一图集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图集 >>

人民网昆明7月21日电  中越边境云南段群山莽莽,沟涧纵横。由于历史原因,连绵的山川下成为了世界上最危险的混合雷场。2015年7月,中越边境第三次大扫雷行动展开,云南省军区扫雷三队进驻田蓬镇负责清除当地雷患。2016年6月4日,年仅22岁的战士程俊辉在一次扫雷作业中,因脚下山石突然崩塌,跌落谷底受伤,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把忠诚和信仰矗立在扫雷战场,把青春和热血抛洒在了边疆大地。

小暑刚过,田蓬镇的气温一直居高不下,54岁的庙坝村委会大石板村村民吴言发的腿又有些疼痛了起来。与其说是“腿”,倒不如说是“股”,吴言发卷起裤腿后,一条连接着大腿根部的假肢赫然出现。25岁那年,他在放牛途中误踩地雷,导致右眼被炸伤、右腿被炸断,劳动能力基本丧失。“光我们村里被炸死炸伤的村民就有11个,我的父亲也是其中之一。”吴言发边数数边说。

中越边境雷场有着“死亡地带”之称,至今还有51片雷区、95个雷场,残存几十万枚地雷、炮弹等各式爆炸物,“地雷村”“死亡谷”遍布边境。2015年初,国务院、中央军委赋予云南省军区中越边境第三次大扫雷任务,当时正在参加野外驻训的程俊辉得知这个消息后,第一个向组织递交申请,主动请缨参加排雷。

程俊辉,重庆长寿人,1994年5月16日出生,2012年12月入伍,2014年8月入党。从参加扫雷的第一天起,程俊辉就明白,扫雷是勇者的游戏,是和死神扳手腕,必须得有真本事。所以在临战训练期间,他就熟练掌握了10余种地雷性能和排除方法,还创造了6分17秒排除1平方米雷场的扫雷技能考核纪录。

程俊辉执行任务的中越边境富宁县田蓬镇雷场作业条件十分艰苦,程俊辉与战友一起,冒烈日酷暑,穿丛林荆棘,战沟壑峻岭,短短1个月,就扫除7.6平方公里的雷区,引爆、诱爆各类地雷、爆炸物1600余枚。

回忆起程俊辉,战友们都感叹他个儿不高、却胆气不小,尤其是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扫雷时,俊辉总是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让给战友。”不少和程俊辉朝夕相处的战友说:“他为任务敢拼命,为战友不惜命。”去年11月底,在“死亡谷”展开排雷作业的下士李书明用扫雷耙清理爆沟时,刨出一枚木柄已经高度腐烂的手榴弹,当时拉火管的一头缠在耙齿上,弹体已经掉落在了地上,呲呲冒着白烟。“卧倒!”危急时刻,程俊辉一把将他扑倒在地上,用自己的身体为他筑起了一道“挡墙”。

“总是勇于‘亮剑’,在困难面前硬得起来。”队长蒋俊峰这样评价程俊辉。越制防步兵木壳地雷俗称“棺材雷”,因装药较大,外壳易腐蚀,埋设较深,探测和排除相对困难危险。程俊辉逐渐摸索并总结出了相应的排除方法,在全队推广使用。

一次,程俊辉在雷场上踏到越军留下的三角钉,15公分长的钉子扎进脚心,自己拔掉铁钉后,仍然战斗在雷场。走下雷场,班里有战友见他的作战靴被鲜血染红后晕血倒地,他却笑着说:“军人沾沾血就长胆了,要是见血眼花,还能上战场吗?能够浴血奋战的战士才是真正的战士。”

还有一次,程俊辉在“蚂蝗沟”扩大雷坑排雷时惊动了蚁群,密密麻麻的蚂蚁倾巢出动,钻进他的防护服。程俊辉强忍着钻心的疼痛,趴在地上专心致志地排雷。当他完成最后一个排雷动作后,前胸后背,小腹大腿,腋窝下,到处是蚂蚁叮咬的一片片的小红疙瘩。

“一转眼又到了五月底,不得不说时间过得好快。我这两天一直都在搜排组,在两天的时间里就发现了差不多二十多种地雷爆炸物,昨天排了一颗未爆炸的手榴弹。”这段话是2016年5月23日程俊辉记录下的最后一次日记。12天之后,程俊辉穿着14公斤重的防护装具、扛着探雷器、背着作业包,主动爬上芭蕉塘火石坪山雷场陡坡搜排地雷。可战友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一去竟成永别。

“拼命三郎”是程俊辉在扫雷队的外号,从3月份以来,他每天顶着炎炎烈日,穿上厚重的防护服,在茫茫群山之中英勇战斗。参加排雷作业以来,累计作业130天约910小时,先后运送扫雷爆破筒3.2吨,排除地雷、手榴弹等各类爆炸物120余枚。程俊辉牺牲后,云南省军区批准他为烈士,追记二等功。

6月10日,程俊辉烈士的骨灰送回家乡,四面八方的乡亲自发到街头迎接,队伍绵延10余里。

“这就是真正的新一代革命军人。”(薛丹、严浩)

 

热门点击

程俊辉:用生命为人民扫雷的英雄战士程俊辉:用生命为人民扫雷的英雄战士

“环太平洋—2016”演习:中国参演编队演练直升机拦截登临( 1 / 5“环太平洋—2016”演习:中国参演编队演练直升机拦截登临( 1 / 5

高清:“环太平洋-2016”参演中美编队组织运动训练高清:“环太平洋-2016”参演中美编队组织运动训练

远望5号全员备战北斗卫星发射海上测控任务 (1/6)远望5号全员备战北斗卫星发射海上测控任务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