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黄土高原上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如何变成了山清水秀的“塞上好江南”?一个基层党组织如何在近60年时间里坚持带领村民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在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的党建展览馆中,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为大家揭晓了答案。
党员干部带头植树造林
现在的高西沟村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要入党,先种树”。除了要求具备一名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外,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还要求村上新发展的党员必须至少栽植100棵树苗,且要保证存活率在90%以上。
“种树是为了让村上新发展的党员亲身体验老党员们当年植树造林的艰辛,提醒他们不要忘记高西沟村过去的艰苦,要时刻绷紧环境保护这根弦。”姜良彪说。
2001年以来,高西沟村共发展了6名党员,每人都按规定完成了种树任务。姜良彪说,除了“要入党,先种树”的要求外,全村党员每年都要自觉植树种草。这是高西沟村每名党员每年的“必修课”。党员高治玉告诉记者:“高西沟村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坚定信念、不屈不挠、尊重规律、依靠群众、勇于探索,才能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1660亩集体生态林完好保留至今
“水冷浸骨寒,清淤不畏难。”在实干苦干中,高西沟人成功治理了40座山、21道沟,建成高产农田777亩、淤地坝121座、蓄水池7个、水库2座,为全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西沟村先后产生过4任党支部班子。从第一任班子开始,高西沟村党支部就在水土治理的行动中逐渐形成了不屈不挠、敢叫天地换新颜的坚定信念,培养了精诚团结、奋发图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过硬作风,并在班子新老交替中不断传承和发扬。每一任班子成员都对村上的发展思路非常清楚,保证了发展规划、优良传统得以延续。
“村党支部认识到‘水土保持是山区生产的生命线’,就一直坚持沟坡兼治、林草齐上,山上造林修梯田,沟掌打坝,以此保持水土,实现粮食增产。”姜良彪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村党支部坚持‘林不分、树不砍、草不毁’,把1660亩生态林留归集体管理,从而使这片生态林完好无损地保留至今。”
原高西沟村大学生村官、现米脂县高渠便民服务中心副主任牛菊说:“在高西沟村,党员、干部都得能吃苦。高西沟村的每名村干部都有专门负责的环境卫生清洁责任区、林草保护责任区、道路养护责任段、优质苹果示范区等,村党支部也有集体负责的生态林示范区、经济林试验园。高西沟村的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在用实际行动带领村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保护青山绿水。”
村民民主自治护航生态文明建设
在高西沟村,“群众的事群众定、大家的事大家议”。从1963年水土流失治理办法的出台,到1983年土地承包方式的确定,再到1987年用“数豆豆”方式选举村主任等,村上的每项重大事务都由村民大会集体讨论决定。“几十年来,我们村只要用高音喇叭通知,村民便会准时到会,踊跃发言,并坚决执行会上的决定。”姜良彪说。
村民对村党支部的信任源自高西沟村大事小事全部公开的好制度。从1980年起,高西沟村就建立了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的村务公开领导小组。村上先后制定了《党务公开制度》《村委会“一事一议”制度》等,坚持凡是村上重大决策必须公开、凡是财务收支必须公开、凡是群众关心的问题必须公开。
同时,高西沟村还成立了理财小组。全村的财务账目每月审核一次、每季度公示一次、每半年报告一次。村上还建立了村务管理登记制度。每次讨论决定事项后,与会人员都要在登记表上签字摁手印。村上将登记表保存归档,以备查询。
村民高六连说:“如果没有高西沟村几任党支部班子的坚强领导、没有村民民主自治的良好制度,高西沟村近60年的生态文明建设肯定不能进行得如此坚决!”(雷魏添 姚志伟 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