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标准”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6-06-21 10:17   

原标题:“第一单”不简单
——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启示

  2015年是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落实国家铁路走出去战略,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的中国企业联合体抱团出海,实现印尼雅加达至万隆高铁、俄罗斯莫斯科至喀山高铁、马来西亚吉隆坡至新加坡高铁等境外项目合作的突破性进展。

  此前中国企业在海外承建的铁路项目仅是工程承包或装备出口。随着铁路走出去战略的全面推进,实现了中国高铁技术标准、设计咨询、工程建设、装备制造、人员培训和运营维护等全方位输出和合作,中国高铁成为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标准”的新名片。

  一、背景

  1978年10月26日,邓小平在日本参观访问,乘坐了日本新干线特快列车。他称赞高速列车说:“就像风一样快,新干线推着我们跑,我们现在很需要跑!”邓小平的这句话,鞭策着中国铁路从后进中奋起!以2004年1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为契机,我国铁路在之前发展成就基础上,取得了长足进步,高原铁路、重载运输、高速铁路、机车车辆制造等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特别是中国高速铁路从无到有,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15年底,高速铁路营运里程达到1.9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一,占世界高铁营运里程的60%以上。高铁线路的建设运营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

  伴随时代的发展,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断高涨,建设以快速、精确、远程为标志的交通输送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交通体系建设的潮流。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广泛响应,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也在不断深化。中国高铁业已形成核心技术优势,在工程建造、列车控制系统、高速动车组建造、安全防控体系、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形成成熟的经验,特别是克服了各种复杂地质、气候难题,具备了在不同地质条件、不同气候环境下建设和运营高速铁路的成熟技术和管理体系。中国高铁技术的安全性已逐步取得世界认可,中国高铁已经具备走出去的能力。落实新时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国铁路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世界铁路的交流合作。世界需要中国高铁,中国高铁也需要走向世界。

  二、做法

  2014年以来,在政府合作机制的推动下,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的中国企业联合体“抱团出海”。印尼雅万高速铁路、俄罗斯莫喀高铁、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马新高铁等项目实现了项目落地,取得重大进展。短短两年内,中国铁路国际合作遍布世界各地,引起强烈国际反响。

  (一)印尼雅万高铁项目

  雅万高铁项目是中国和印尼两国领导人亲自推动的重大项目。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协调下,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的中方企业联合体2015年10月16日与印尼企业联合体在雅加达签署印尼雅万高铁项目合资协议,项目于2016年1月21日实现开工奠基,成为中国高铁海外全面合作开工建设的“第一单”。

  1.充分了解印尼国情,创新合作模式

  印尼的地理特点为“海阔而地散”,整个国家由5个大岛和30多个岛屿群组成,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人口约2.5亿。印尼地区发展极不平衡,长期以来主要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在中部的爪哇岛,而其他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

  佐科总统上台后许诺将致力于整个印尼的均衡发展,民意不允许政府对位于爪哇岛的雅万高铁项目再占用政府有限的财政预算。出于以上的原因,佐科政府始终主张对雅万高铁项目政府不投资、政府不提供担保。针对这样的条件,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的中方企业联合体经审慎研究,提出该项目采用由政府主导搭台、两国企业对企业进行合作建设和管理的高铁项目的B2B合作模式。该合作模式的特点:一是不直接或间接占用印尼政府的中央预算,由中印尼企业通过资本金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进行项目融资的方式,解决项目的投资问题。二是由参与项目的印尼企业为项目的融资提供企业担保,从而有效解决了印尼方关切的国家担保问题。

  选择这样的合作模式,是建立在对印尼国情、政情的充分理解上。中方提出的B2B合作模式,既照顾到印尼政府的诉求,又最大化地确保中方企业的权益,为在激烈的竞争中击败对手、赢得项目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优化项目交易结构,提升综合效益

  高铁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项目建设期长、效益回收慢的特点,如何实现项目的盈亏平衡,并保证中方投资人取得收益,关键在于项目整体交易结构的设计。

  雅万高铁项目连接印尼首都雅加达和印尼第四大城市万隆,全长150公里,贯穿印尼爪哇岛中部人口稠密的重要经济走廊。据调研,印尼方有意结合雅万高铁建设,打造“雅万高铁经济带”,从而放大高铁辐射效应,带动沿线经济发展。结合印尼“雅万高铁经济带”的构想,中方企业深挖项目的经济附加值,完善项目的交易结构,实现中方企业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一是提出与印尼方建立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的合作关系,带动高铁产业链走出去。雅万高铁项目全部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装备,中方参与勘察、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的全过程。这种全面合作势必带动整个高铁产业链条整体走出去,为我国铁路企业下一步在印尼其他地区、东南亚乃至全球范围内争取到更多高铁项目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是提出结合雅万高铁项目建设,进行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土地综合开发。TOD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综合开发。主要是以公共交通枢纽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设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城区,实现城市综合功能。

  雅万高铁项目所在的爪哇岛约12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高达1.24亿人,属于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根据印尼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为了弥补公共设施效益普遍较低的不足,中国铁路总公司组织的项目可行性研究中提出进行TOD土地综合开发的设想,将中印尼合资公司业务拓展为高铁建设运营、TOD综合开发两个板块,以提高投资的整体收益率。目前中印尼合资公司已进行了TOD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计划在瓦利尼车站附近的先行开工段结合印尼西爪哇省提出的瓦利尼新城规划,妥善筹划开展TOD综合开发项目。

  3.真诚开展跨文化合作,妥善处理公共关系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任何基础设施都要植根于一片土地上,开展海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重要挑战之一,就是投资者和承包商必须面对陌生的社会文化环境,承担项目所在国的社会责任,处理好与当地政府机关、商业伙伴、各类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公共关系。在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早期的海外项目中,有过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中国企业的技术优势和辛勤工作不能取得当地人民认可,不被当地社会和民众信任和支持。针对印尼丰富多元的人文特征,中国铁路总公司带领的中方企业联合体团队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努力。

  一是树立“己欲立必先立人,己欲达必先达人”的互利共赢合作理念,不为一时一事的短期利益损害中印尼合作的大局。从合作伊始就与当地合作伙伴、政府部门、利益相关者建立相互信任、真诚沟通的对话氛围,争取印尼各界对中国投资者的理解和支持,减少项目推进的阻力。

  二是加强员工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培训,提高软实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包括:对当地国情、政体、社会风俗、宗教信仰、商业习惯的理解和掌握,对当地语言的掌握和建立在上述知识、能力上的沟通和合作能力。首先是发动员工,特别是管理人员学习印尼当地语言,减少沟通成本。其次制订工程建设管理规范,要求工程从各个环节减少环境污染,要求中方员工必须遵守印尼当地法律、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再次是制订培训计划,推动双向交流,在中国对印尼政府部门、印尼合作单位管理者和技术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增强双方在技术层面的沟通理解。

  (二)俄罗斯莫喀高铁项目

  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是俄罗斯2008年颁布的《2030年运输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770公里,采用1520毫米宽轨,设计最高时速400公里,未来将延伸到叶卡捷琳堡。项目建成后,莫斯科至喀山的列车运行时间将从现在的14个小时缩短到3.5个小时。

  1.敏锐捕捉把握俄方需求,政府推动形成合作机制

  俄罗斯领土广袤,对快速交通体系有很大需求。长期以来,俄罗斯在高铁发展规划方面相比中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有较大差距。同时由于近年来俄罗斯周边政治外交环境的急剧变化,西方的政治围堵、经济制裁加上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下跌,俄罗斯经济面临很大的挑战,因此从双边合作和资金需求上都需要来自中国的支持。对于中国高铁来说,这是进入俄罗斯市场的机遇期。

  中国政府和铁路企业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形势。2014年10月,在两国总理的见证下,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俄罗斯交通运输部、中国铁路总公司与俄罗斯铁路股份公司签署四方高铁领域合作备忘录,计划共同推进构建从北京到莫斯科的欧亚高速运输走廊,优先实施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2015年5月在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的见证下,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俄罗斯交通运输部、中国铁路总公司与俄罗斯铁路股份公司四方签署《莫斯科至喀山高铁合作方式和投融资模式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同意在俄联邦境内的高铁项目设计、咨询、装备生产和供应、工程施工、投融资领域全面开展合作。2015年6月18日,在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的双方企业合作机制下,中俄设计咨询联合体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签署勘察设计合同,成为中国设计咨询企业走进传统铁路大国俄罗斯的第一单,开启了中俄双方在莫喀高铁全面合作的序幕。

  2.掌握核心技术体系,迅速建立竞争优势

  俄罗斯的寒冷气候和冻土条件对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中国铁路总公司等中国铁路企业,通过不断地科技创新和建设运营实践,解决了寒冷气候和冻土条件下建设运营高铁的世界范围内的技术难题。2012年12月1日,世界上首条在高寒地区建设的高速铁路哈尔滨—大连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哈大线上冬季最低温度达到零下40℃左右,沿线土壤最大冻结深度205厘米。哈大高铁的开通运营证明中国掌握了冻土路基处理技术、适应低温环境的高速动车组技术、低温条件下牵引供电和通信信号技术,形成了一套高寒地区高速铁路核心技术。上述技术的掌握和运营经验的积累为我国铁路企业进入俄罗斯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输出中国标准,成为规则制定者

  长期以来,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通过确立工业标准,致力于成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建立国际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2015年2月,中国高铁技术国家标准《高速铁路设计规范》颁布施行,标志着中国高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标准”迈出了关键一步。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的中国企业联合体通过铁路走出去致力于将中国标准推广应用于世界各国,努力使“中国标准”成为世界高铁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此带动整个高速铁路产业链走出去。截至目前,已经确定实施或合作的雅万高铁、莫喀高铁、中泰铁路、中老铁路等项目,均决定采用中国标准和装备。

  三、启示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品牌,就像美国飞机、德国汽车一样,高铁也已经成为代表中国强大的一张闪亮名片。世界上最长的高速铁路、技术最先进的高铁、第一条高寒铁路……在世界高铁发展史上,这些成就绝对让各国刮目相看。特别是近年来,中国高铁企业频频在世界高铁市场达成意向,亚洲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非洲的尼日利亚、南非,都考虑引入中国高铁。

  过去,中国需要卖掉8亿件衬衫才能换来一架波音飞机,一直是国人心中的隐痛,说明制造大国亟须向品牌大国转变。今天,作为中国海外基建投资的“排头兵”,中国高铁创造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让世界刮目相看。

  点评

  中国高速铁路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弯道超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成为国家对外交往的靓丽名片。中国铁路企业“抱团出海”,在发挥技术先进、安全舒适、兼容性强、性价比高等竞争优势的同时,实施持续创新、开放合作、高效协调,把先进技术标准与适应东道国国情需要结合起来。特别重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着力建造绿色高速铁路,突出彰显高速铁路对节能减排的贡献。大力推进“本土化”,实现共建、共赢、共享。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铁道部副部长

  (选自《领航中国》一书)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online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