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今年2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时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诚信作为基本内容之一,这既是中华民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是人民群众内心自觉或不自觉的自我要求、自我警示,也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阶段作出的拨乱反正的道德法制倡导和约束。
党中央提出的24字基本内容,是正确、良性的对传统与现实、利益与道德、发展与躁进之间的关系做出的有机协调,这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然要求。
做人诚信,就是要求我们不信口开河,不乱许诺,能言行一致;在许诺之后,应当身体力行,竭力去完成承诺的事情,以一诺千金的心态去处世为人;待人不故意做作,不过河拆桥;做事求真务实,奋力耕耘。
从近段时间高层极力推进的公民诚信体系建设,到针对政府部门并极力强调的作风建设,再到全力推进的反腐打虎工作,党中央正视社会发展中的部分个体和团体中的不良现象和歪风邪气,不惧困难,直面问题,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下猛药扶正祛邪,博得了全国上下的一致拥护和好评。
谦谦君子,信守不渝。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之后,新一届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不断表态强调进行政改、反腐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然而,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民众半信半疑者有之、冷眼旁观者有之,并不乏信心缺失者。一年多的时间证明,这是一个负责任的领导集体,一个诚信的领导集体,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成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源自内心的集体共识和坚定信念,并在狂风骤雨中不惧艰难坚决推行,广大人民群众在期盼中见证着这一历史时刻,这是党和国家领导层诚信的表现之一。
但是,从某些部门到社会个体,诚信问题是当前面临的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在中国处于工业文明发展中期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的极大丰富,极力追求利益、唯利是图成为一部分人的人生信仰,在利益面前,他们丧失起码的道德和做人的准则,以自身利益为最高利益,不顾及他人,没有长远眼光,只有当下利益,经常信口开河,随便许诺,极少有能兑现者。遇人责问时则东拉西扯,甚则矢口否认。从近年来公开报道的新闻来看,政府部门不守信者大有人在,专家们为维护某些团体的利益信口开河而被冠以“砖家”;人与人之间更是花样百出,“扶不得老人”“借不得的钱”“帮不得的忙”“做好事无好报”成为当前阶段社会发展的道德困境。
从古至今,一个良好的社会首先要有一个诚实信用的社会环境。国家与国家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个体之间都要求能做到守信。大家都能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才会有起码的信任和尊重,才会有起码的道德约束和自我约束。而失去诚信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充斥着谎言和欺诈的社会。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作为引领社会发展风向的国家政府部门,尤其应加强诚实信用建设。政府部门诚信是整个社会诚信的基石,具有引领、示范、带动的作用。只有团体诚信了,社会大环境才会诚信,个人才会有信仰和标准。因此,政府诚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问题。
可以说,诚实信用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和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是一切发展的最本质要求。这正如习近平主席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的一样: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原标题:诚实信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