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瞩目的创新复兴,彰显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成果。在基础研究领域,我国科学家在量子通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中微子振荡、铁基高温超导、结构生物学、CiPS干细胞等领域取得一大批重大原创成果。在战略高技术领域,我国涌现了载人航天、载人深潜、超级计算、对地观测卫星、北斗导航、大飞机等重大成就。
来之不易的创新复兴,在于多年来高瞻远瞩的持续投入。正如报告分析,排名靠前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模式,即通过提供稳定的研发支出,保持创新处于关键的优先地位。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水平的提高为科技创新实现“并跑”和“领跑”创造了有利条件。
不断加速的创新复兴,来自全面深化、系统推进的科技体制改革。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发生重大变化,2015年全社会研发支出中企业支出超过77%,企业创新地位日益凸显。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形成了新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体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的项目形成机制基本建立,实现科技创新的“全链条一体化”部署。通过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出台《实施若干规定》,启动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在下放成果处置收益权、强化对人的激励、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技术交易服务、促进成果信息公开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伴随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破除,改革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效日益显现。
近些年,对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外部认可不绝于耳。日本2016年《通商白皮书》称,中国已经赶超日本成为亚洲“价值”发源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显示,中国已成为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二研发大国。在外部积极评价中,我们更应坚定创新自信,认识到我国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我们要始终秉持自信,勇于挑战前沿科学难题,深耕源头创新,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在多方掌声中,我们也应保持清醒认知。我国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原始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创新型企业家群体亟须发展壮大,激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仍需进一步培育和优化。
近期,《“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出台,描绘出未来5年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蓝图。《规划》更加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科技前沿和重大需求,从创新的全链条着手,发起了向科技强国进军的号角。
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面对成绩,我们不应止步停歇,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加速推动中国创新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