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李宁认为,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可以说是真正抓住了供给侧改革特别是产品市场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常务会议提出的四项措施中,既有建立标准的措施,也有发挥市场主体能动性的要求,更有加强监管和打击违法犯罪的保障措施,对于产品市场改革是全方位多层次的部署。本次常务会议的召开以及措施的落实,对于我国全面提升消费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将助力“中国制造”走向更高更强的水平。
资料图片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月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增加“中国制造”有效供给满足消费升级需求。(8月25日 中国政府网)
我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13.7亿人口,这样大规模的消费市场,具有着其他任何经济体都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如果将13.7亿人口的消费能力充分调动起来,就能够发挥出我国的比较优势,建立起以消费为推动力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
自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国家先后在财税金融体系、简政放权等方面推出诸多举措,降低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生产要素的效率。而不管采取什么措施,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让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销售额增加,企业盈利能力增强,就业、税费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从而让供给侧改革的各项措施顺利落地。
为此,决不能放松产品市场供给侧改革,也即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安全放心的高质量产品的有效供给,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提高产品质量,一方面企业要发挥工匠精神,在产品制造过程中追求精益求精;另一方面要建立高标准,在产品质量体系方面建立起与国家标准相一致甚至高于国家标准的质量标准。监管部门则根据高标准强化市场监管,同时加强打击力度,对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坚决惩处,以儆效尤。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紧密围绕消费需求旺盛、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家用电器、消费类电子、装饰装修、服装服饰、化妆品和日用化学品、妇幼老年及残疾人用品、文教体育休闲用品等一般消费品领域,建立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可以说真正抓住了供给侧改革特别是产品市场供给侧改革的关键。
本次常务会议提出的四项措施中,一是紧扣消费品质量安全要素,加快制定一批强制性国家标准。这是针对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等问题建立标准体系。二是引导企业增强质量、品牌和营销意识,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实施精细化质量管理,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监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鼓励大中型企业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这是发挥企业的主体责任。三是创新标准和质量监管,实行随机抽查企业、随机抽检产品、随机选择检测机构,加快建设跨部门、跨行业的消费品质量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这是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四是建立主要消费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强化消费维权保护,推进缺陷产品召回常态化,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惩罚性赔偿、销售者先行赔付、责任保险等制度。这是最后一道防线,即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产品质量低下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四项措施中,既有建立标准的措施,也有发挥市场主体能动性的要求,更有加强监管和打击违法犯罪的保障措施,对于产品市场改革是全方位多层次的部署。本次常务会议的召开以及措施的落实,对于我国全面提升消费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将助力“中国制造”走向更高更强的水平。(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