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4月16日讯 中办、国办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全面实施以来,各省市陆续出台配套实施方案,紧扣“供需两端协同发力”精准施策,构建起“一城一策”的消费提振格局。今年一季度,在各项促消费政策带动下,我国消费市场持续升温,消费潜力加速释放。
国家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线下消费热度指数同比增长14.2%,较上季度升高9.1个百分点。生活服务消费热度指数同比增长18.3%,较上季度提高7.4个百分点,其中3月同比增长14.5%。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加速 特色场景激发消费活力
2025年是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关键之年。北京围绕“强信心、提品质、促升级”主线和“全球新品首发地、国潮消费策源地、服务消费标杆地”目标,推出近30项具体举措。在优化服务消费体验方面,北京市将在文娱、旅游、体育、美丽健康、家政服务等服务消费领域,着力推动消费体验提升。深化“演艺之都”“博物馆之城”,繁荣“演唱会经济”,推进环球影城二期、“两园一河”等重大项目建设,培育精品赛事体系,推动电竞、冰雪运动发展,满足多元教育需求,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等多方面持续优化完善服务消费供给。
北京还鼓励消费互联网平台企业利用大模型赋能,支持在商场、景区、文化空间创新构建可感知可体验的数字消费场景,培育特色直播电商基地,打造直播电商示范案例或场景。在“文商旅体展”深度融合方面,加强老字号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动,加快数字化转型。
清明假期三天,北京文化娱乐类消费金额同比增长12.6%。60个重点商圈客流量达2415.9万人次,同比增长11.4%。北京市商务局重点监测的百货、超市、专业专卖店、餐饮和电商等业态企业实现销售额26.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折射政策精准发力成效。
上海推出服务业创新发展“31条”,鼓励企业“小升规”,对当年营业收入、销售额突破一定规模或保持一定增长的企业,按照规定给予支持;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壮大夜间经济、银发经济等新业态,开发“谷子经济”、邮轮旅游等新消费产品,支持企业创新打造“旅游+”“体育+”等融合性服务消费场景。
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刘敏此前在谈及2025年上海扩消费工作计划时表示,将把政府引导与市场发动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扩消费政策措施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积极促进服务消费、大宗消费、外来消费、新型消费,大力发展首发经济、夜间经济、票根经济等,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扩消费格局。
记者注意到,在3月底举行的春季上海时装周期间,短短七天便汇聚了国内外前沿品牌,全球时尚潮人齐聚黄浦,密集呈现近十场重量级国际合作首发、近百场新品发布首秀和近千个品牌订货首展。与此同时,包括上海新天地在内的黄浦多个合作地标同频共振,连接秀场与商场,带动周边食、宿、游、购消费增长约三成。
多级补贴激活消费市场 以旧换新带动家电汽车消费升级
今年以来,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大宗消费提质升级,其中家电类产品的销量持续增长。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1月1日至4月8日,全国12大类家电以旧换新产品销量达3570.9万台,带动销售额1247.4亿元。目前,各地通过“国补+市补+企补”多级补贴政策,进一步激活市场,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今年年初,湖北省率先开启家电以旧换新补贴申请,成为全国首个开启以旧换新补贴申请的省份,补贴品类涵盖空调、电视机等12类家电产品,相较去年扩增4类家电产品,并新增手机、平板电脑等3类数码产品。湖北省商务厅数据显示,一季度,湖北省以旧换新带动3C数码、家电、厨卫、电动自行车产品,销售量超1376万台,销售总额超219亿元。一季度,以旧换新带动湖北省家电总销量178.8万台。
日前,湖南省也进一步推动生活类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活动“扩围”。家电以旧换新在原有8类产品的基础上,将微波炉、净水器、洗碗机、电饭煲4类家电产品纳入补贴范围。家装厨卫“焕新”领域,将湘绣、湘瓷、无醛板材等湖南特色产品列入产品清单。据湖南省商务厅消息,截至4月6日,家电以旧换新共产生交易160万笔,拉动消费53.47亿元。
在汽车消费领域,政策补贴叠加厂家补贴,以及0首付低月供等优惠措施,让不少车企销量增幅明显。数据显示,湖南省一季度汽车以旧换新约6.61万台,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约46%,累计带动销售94.83亿元。此外,湖南还将持续扩大党政机关及公共机构新能源汽车配备比例,新增及更新公务用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在原比例基础上提高10%以上。
日前,由西藏拉萨市商务局举办的消费品以旧换新下乡活动在曲水县正式启动,对汽车、家电、数码、家装厨卫、电动车和商超零售6个领域进行消费补贴。活动参与商家兰泽电器相关负责人盛正介绍,通过“政府补贴+企业让利”双重优惠,农牧民购置一级能效电冰箱、空调等可享受最高2000元的补贴。企业还和拉萨市商务局合作建立了“流动回收车+定点服务站”体系,对偏远牧区提供旧家电上门检测回收服务,助力更多家庭实现家电产品从“用得上”升级到“用得好”。
多维度促进居民增收 夯实消费能力基础
居民消费能力不足、消费供给结构性矛盾以及消费环境存在的诸多问题是制约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将“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放在首位,多维度着力让民众的钱包鼓起来、消费旺起来。
今年以来,新疆、四川、重庆、贵州、山西、广东等多个省份均已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努力为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4月1日起,福建省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本次调整后保留四个档,月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2265元、2195元、2045元、1895元,非全日制用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23.5元、23元、21.5元、20元。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最低工资标准情况,截至2025年4月1日,有21个省份第一档月最低工资标准在2100元及以上,有8个省份第一档月最低工资标准超过2300元。
除了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不少地区还在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下功夫,既注重真金白银的短期刺激,更着眼于场景重构的长期培育。
湖南省实施消费扩容升级十大专项行动,从增收减负、休假保障、场景创新到政策扩围,一系列举措精准对接民生需求与市场潜力。其中将通过援企稳岗、职业技能培训、以工代赈提高劳务报酬比例等举措稳就业,同时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医保补助、养老金等民生保障水平,并持续推进医药集采以降低居民医疗负担。深入开展消费帮扶,推动消费帮扶重点产区建设,持续促进脱贫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助力农民增收。
江苏省则紧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的现实需求,启动实施“技能照亮前程”专项培训行动,推出数字经济、低空经济、人工智能、装备制造等培训项目。聚焦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大规模开展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和在岗农民工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实现转移就业和技能增收。聚焦新赛道、新工种,面向网约车驾驶员、互联网营销师等新业态职业从业人员,开发特色培训项目。聚焦“一老一小”等民生需求,加强育婴、养老、护理、康复等领域技能培训。预计全年将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65万人次以上。
当前,各地正通过场景创新、政策补贴、民生保障等多维发力,破解消费供给结构性矛盾。从北京的“跨界融合”到拉萨的“下乡补贴”,从上海的“首发经济”到湖南的“增收组合拳”,差异化政策精准对接市场需求。随着“政策红包”持续落地,我国消费市场正从“量的回暖”迈向“质的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赵晓雯)
综合央视新闻、经济日报、澎湃新闻报道
编审:彭瑶 魏婧 王月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