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区域发展模式不会轻易形成

发展模式不会轻易形成

来源:中国城市报        发布时间:2017-01-18 06:59   

  日前,有研究报告预测十年后重庆经济排名有可能超过京沪,引起各界广泛关注、讨论。其主要依据是2015年上半年23个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的GDP增速,但实际上并不可靠。

  首先,重庆GDP增速为11%、北京和上海均为7%的最新统计是事实,但这只是2015年上半年的数据,充其量只是重庆在局部打了一场“小胜仗”。在世界经济不稳定、中国实体经济不振、全球金融险象环生的背景下,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变数不断增多,偶然性也越来越大,甚至一个月和另一个月、上半年和下半年都会剧烈震荡,这个“排名第一”是很脆弱和极不稳定的,不宜大加发挥和“吹胀”。

  其次,城市经济不是一个GDP那么简单,既依赖政策、出口、科技、产业等,也需要整个城市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水平、社会文化建设的配合支持。近年来重庆经济增速提升很快,但城市整体发展水平还有待改善。据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以都市人口、都市经济、都市生活质量、都市文化、都市智慧化为一级指标开展的中国大都市发展指数研究,在目前我国12个城区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大都市(北京、上海、天津、沈阳、郑州、南京、武汉、广州、汕头、重庆、成都、西安)中,重庆的城市综合发展水平连续四年来一直处于垫底位置。综合实力落后是“冰冻三尺”的结果,不是一个11%就可以逆转的。

  再次,城市群是全球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主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一个城市的发展不可能封闭起来,而是和区域整体发展进程密切联系在一起。据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4》指出,目前,中国六个城市群综合指数水平的排名依次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其中,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在优质人口集聚、居民生活质量和文化发展水平上走在前列,位居第一阵营。山东半岛城市群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经济基础,位居第二阵营。中原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经济基础薄弱,城市一体化程度较低,位居第三阵营。这就需要把西部的转型发展设想得更复杂和曲折一些。

  城市化进程当然允许存在“突变”,但这往往需要有战略性的“奇谋”。中西部有独特的优势,有些还很明显,如中原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都是国家级城市群,占全部的七分之二。其他如重庆的经济增速近年来一路看好,成都的城市软实力一直居于国内城市前列,包括中原经济区本身也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等。从思路决定出路的角度看,关键是从东部的笼罩下走出来。

  目前,在中西部发展战略中,一个普遍的问题是模仿东部,或者说仍笼罩在东部的阴影下。和世界发达城市群相比,东部地区的主要问题是,不仅区域协调和一体化水平上比较滞后,在城市生态环境和文化软实力方面的差距更大,并出现了“城市群未立”而“城市病多发”等危险迹象。和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相比,目前扎堆出现的中西部城市群尽管数量已远超东部,经济总量、交通基建和人口规模也有较快增长,但整体发展水平却与前者差距很大,在城市规划、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雷同化”与“同质竞争”问题相当突出。以“西部开放战略+高端产品出口+主抓内需市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为核心的“重庆模式”为例,差不多是各区域和各城市都在抓几个点,这几乎就等于“在东部主导的规则下做超越东部的游戏”,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同时还要看到,随着国家全面改革开放格局的形成和深化,西部开发战略的固有红利正在减弱。如西部地区在“长江经济带”“一路一带”战略中占据的天时地利,根本比不上“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河北,也不比同时分享着“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长三角等更有优势。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如何把问题想得多一些、把局面考虑的复杂一些,制定出真正科学、切实可行、符合长远和根本利益的发展战略,培育区域良好的城市层级和分工体系,不重蹈东部发达地区“先污染,再治理”的覆辙,是当下亟待思考和深入探索的。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online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