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根、龙顺: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并推进融合发展

来源:求是网        发布时间:2016-08-03 10:09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并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与精神,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事业红色文化产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提升我国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还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传达文化正能量,弘扬文化主旋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且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红色文化产业新品牌,对推动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步伐具有重大作用。

一、红色文化的两种主要认识

其一,传统并具有普遍意义的红色文化,我们依照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的学术观点。

2013年11月14日,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润为教授在《人民日报》发表论文《红色文化与中国梦》。他认为,广义上的红色文化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新文化。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了全新的实践过程。

刘润为认为,红色文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经过近百年的建设发展,红色文化已经形成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自从中国有了共产党、有了红色文化以后,这头‘睡狮’便一跃而起,把懵懂、萎顿远远抛到了历史的垃圾堆。从李大钊、方志敏、杨靖宇、刘胡兰到邱少云、雷锋、焦裕禄,再到张丽莉、吴斌,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98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将英勇不屈、奉献牺牲、团结协作的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近百年来,中华民族赢得的光荣和骄傲证明,红色文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同时,红色文化是为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服务的文化,它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文化有着本质区别。无论是过去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是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其发展繁荣都离不开对历史和世界各国文化的学习和吸收。

其二,广义的创新意义上的红色文化,或叫“1+N”、“文化+”模式的红色文化。

中国文化以红色为贵,源于古人对太阳的崇拜,古人认为地上万物因阳光照射而生长繁衍,由此产生了对红色的崇拜。红色类似新鲜血液的颜色,它象征着活力、希望、热烈、勇敢、创造、奋斗、牺牲等,还象征着吉祥、喜庆、荣耀、成功、顺利、兴旺、发达等。在中国,红色还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象征革命、进步、美好等含义。对“红”字,我们通常以形容词理解其含意,比如“走红运”、“红红火火”、“万紫千红”、“开门红”、“红极一时”等。我们还可以按动词理解,将“红”字从左到右看成“系”与“工”,联系与做工,合作致富、劳动致富。在中国,红色文化象征、比喻文化的正能量,我们就是要凝聚正能量,让文化正能量成为中国的流行色。

今天,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文化+”的时代。“文化+”应成为国家意识和全民意识,必须站在国家发展战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审视“文化+”的意义,强化“文化+”的自觉。我们必须要求坚持中华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的“+”,要求“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是文化更加自觉、主动地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其核心是为经济、产业乃至社会的发展注入活的文化内核、文化元素、文化细胞和文化支撑,植入文化的DNA。文化与经济的联姻,使得经济在文化的基因中裂变,文化在经济的承载下绽放,其构建形成的产业,以文化为魂,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链接市场,亲和大众,并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兼容性而充满生命力。“文化+N”为经济社会的划时代发展开辟了无限空间,注入了无穷潜力,催生出不尽的创意创新创造。

二、从意识形态领域看当前弘扬红色文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尽管弘扬红色文化的工作,我们一天都不曾中断过,然而,必须看到,这项工作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更加重要。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东剧变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就在万花纷谢之际,只有社会主义中国像一株独立支持的大树,抗击八面来风,为人类前途保存了希望的灯火。二十多年过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资本主义文化软实力在下降,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却在上升。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国内红色文化热潮大发展,二是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思潮上升和对中国红色文化的向往。这一切,都是对我们坚持发展红色文化的极大鼓舞,都为我们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资本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它们必然加紧实施其西化、分化战略。除处心积虑地在经济、政治、军事上进一步挤压中国的生存空间外,还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对中国进行思想文化上的渗透、侵略。而国内的一些亲西方势力,则与其结成利益上的“神圣同盟”,共同向中国红色文化发动空前的挑战。比如,鼓吹指导思想多元化和所谓“普世价值”,鼓吹新自由主义,鼓吹所谓“宪政民主”,鼓吹所谓“现代公民社会”理论,鼓吹所谓“公共知识分子”理论,鼓吹西方新闻观,鼓吹历史虚无主义等等。甚至歪曲历史、伪造历史、美化侵略、偏袒卖国、歌颂倒退,抹黑英烈、诋毁革命、否定进步;甚至将主要矛头指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向党和人民爱戴的领袖毛泽东。问题就是这样尖锐地提了出来:在如此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在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面前,我们绝不能袖手旁观,首鼠两端,随波逐流。坚持红色文化、继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倘若我们不敢或不能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我们就会成为被后人所不齿的历史罪人!

三、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民族等文化的关联

我们深入革命老区后发现,这些红色区域特征明显:一是几乎是老少边穷地区,产业落后,大多无工业,但也就使当地无污染,绿色生态;二是当地民风淳朴,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群众讲仁义礼智信,讲忠孝,邻里之间相处和谐;三是部分红色地区属于汉族与少数民族混居区域,但他们和平共处,相处和睦,生活习俗也很传统,具有与都市生活完全不同的意境。这些地区虽然不发达,但缺陷中有明显的优势,利于发展旅游业,利于打造生态产业,利于弘扬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可以帮助这些地区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与发展经济巧妙融合,使红色文化成为这些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驱动各种区域元素整合。比如红色旅游,可以融合绿色的生态文化、金色的国学文化、彩色的民族文化、优秀的民风民俗文化等,将这些元素贯串于吃穿住行娱乐之中,让“1+N”充分发挥效力,让红色旅游五彩缤纷地舞动起来,使人感到有血有肉、有盐有味,其乐融融,其趣无限,其益无穷!

四、红色文化与精准扶贫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引领,紧紧围绕党中央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各项工作,集中精力对准老少边穷地区,对准革命老区,整合各方资源,以红色旅游作为切入点,大力推动红色文化事业、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推广中国味、中国红,用革命老区的一点红引来中国一片红,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好务。

一是将红色文化与各地历史文化脉络整合,展现历史文化发展的传承性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二是坚持把市场作为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在开发利用中保护好红色文化资源。

三是将红色文化与体验式旅游结合,寓教于乐,使广大游客切身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等古今先进文化的熏陶。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红色文化(产业)应全面对接国家“十三五”规划,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拼五年。

五、弘扬红色文化的几点建议

中华民族要强基固本、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就需要将各种优秀文化整合起来。这时候,我们需要研究文化之间的关联性,研究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性,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对红色文化资源,我们既要做传承者,也要做发展者和创新者。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既要坚持先进性、革命性,又要把握时代性、地域性,还要兼顾多样性、整体性。要充分考虑到其所面对的广大受众和社会环境的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既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又要做到多元化、大众化,还要兼顾共享性和可持续性。要将党性和人民性高度统一起来。我们认为应该实行“1+N”的模式,即以革命的红色文化为主导、为基石、为统帅,和绿色的生态文化、金色的国学文化廉政文化、彩色的民族和谐文化、传秀的民风民俗文化等实行无缝对接,组成五彩斑斓的中华民族“多彩文化”体系。这就是用革命的红色文化作主轴线,串起散落的满盘珍珠,构建一条彩色的“中国链”。我们要让红色文化正能量,像空气一样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人们须臾不可或缺。

如何将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红色基因、红色江山弘扬光大并代代相传呢?这需要红后代来落实、来实现。谁是红后代?近日,我们和一些开国元勋的后代充分交流之后一致认为,再也不要提不加分析的“红二代”、“红三代”等。在今天这种大环境下,只要拥护十八大,拥护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只要为复兴中华民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而奋斗,以及为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的人,都可以称为“红后代”。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求实创新,团结一切力量,奋斗、努力,再奋斗,再努力,向着有困难而又前途光明的未来前进、前进!

(万本根: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四川省红色文化协会会长;龙顺:成都市市情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红色文化协会特约研究员)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online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