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绿色经济是长久发展的保障,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是党中央着眼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的战略抉择。为此,国智网编辑部结合当前我国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就绿色可持续发展问题约请了四川省社科院学术顾问、资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杜受祜研究员,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的指示精神,畅谈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核心问题。
“我们应该让二十国集团成为行动队,而不是清谈馆。今年,我们在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提高能效、反腐败等诸多领域制定了行动计划,要把每一项行动落到实处。”
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G20杭州峰会首次将绿色金融纳入议程。9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代表中国向全世界承诺,在新的起点上,将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谋求更佳质量效益。会上,习近平强调,面对当前挑战,二十国集团要与时俱进、知行合一、共建共享、同舟共济,为世界经济繁荣稳定把握好大方向,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为促进世界文明的传承与延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不仅要在国际中主动承担重任,更在于对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战略位置。生态文明要求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道德关系扩展到自然领域,提倡由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转变为包括生态效益在内的整个系统效益最大化为价值判断标准和行为依据的“生态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术顾问、博士生导师、原副院长杜受祜研究员指出,“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利于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转型。从粗放的‘低效益、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不循环’的增长方式向‘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增长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尤其注重发展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现代服务业、环保产业。”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这一时期是环境保护受到最严峻挑战的时期。如何切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推动发展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和创新驱动转变,使中国经济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和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杜受祜分析,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这是各国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的共性问题。对于包括我国在内的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的后现代化国家,正在经历发达国家曾经递次经历的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问题。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地球变暖等问题都要同时面对。
“正确的选择是在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在发展经济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范围内发展经济。不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对立起来,而是统一到可持续发展上来,变‘两难’为‘双赢’。只有摒弃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开发,加强合作,坚持绿色开发,着力构建循环经济链条,才能真正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大自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造,在生产力空前发展的同时,自然生态系统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就我国来看,如1998年我国长江、松花江、嫩江发生了特大洪灾,受灾面积达3.18亿亩,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660亿元。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2232起,造成172人死亡、19人失踪、99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7亿元,比2015年同期增加75%。来自大自然的报复不断给只顾效益不管生态的生产模式敲响警钟,很大程度上唤醒了政府和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我国从2000年开始推进退耕还林工程,提出了“封山绿化、退耕还林、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环境建设方针。
杜受祜多年深入农业经济、反贫困问题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研究,他坦言,“‘退耕还林’是为了遏制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解决中西部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扭转长江、黄河流域水患灾害。从我国目前的生态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情况看,实施退耕还林是非常迫切的。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保护与开发是辩证的,农村‘以粮为纲、到处开荒’的开发模式以及农民、牧民的基本经济来源长期依赖种植耕作与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些矛盾,从长远来看,‘退耕还林’将难以开展下去。”
“以峨边彝族自治县为例,该县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群山耸峙、山峦重叠、沟壑纵横、高差悬殊,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区。20世纪80年代,传统的开荒种植、‘人增林退’的发展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多年来,该县积极探索‘以林为主、农牧经济综合发展’的生产方针,发展替代产业保护林业资源。如发展水电业、开发墨竹沟旅游区;利用经济手段促进环境建设,种植经济林木;面向市场发展特色林业,根据当地情况和农民意愿,种植黄柏、杜仲、花椒、板栗等经济林木,将兴林与致富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山绿、人富的双重目标。”
国智网实习编辑宋晓萍、王叶青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