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网讯(记者 史伟/文 杨群/图)绿色,是宿迁的“基本色”,也是宿迁的“标志色”。这里有“绿色家园”、“苏北水城”、“生态氧吧”等美誉;这里湖水清澈,绿荫如洗,满城叠翠,蓝天、碧水、绿树,浑然天成的生态画卷。
生态为归宿。建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全力打造“生态宿迁、绿色家园”,走出了一条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绿色化发展之路,生态宿迁的金字招牌越来越亮。
建设生态文明,宿迁用20年运笔:
20年间,村庄绿化、绿色通道、农田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脚步从未停歇,城市绿化覆盖面积、绿地面积、公园绿地面积不断增长;
20年间,守住蓝天碧水,建好绿色家园,抓源头、重整治、建制度,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的良性互动;
20年间,努力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不断做好污染治理、节能降耗的“减法”和做优生态修复、环境设施的“加法”。
生态宜居,“绿”在宿迁
头枕骆马湖,脚偎洪泽湖,腰缠大运河、古黄河两条“玉带”。大自然的馈赠与生态宜居发展的理念在这里交融碰撞,喷涌出宿迁满城的绿。
“改革、青春、生态好”,宿迁新三宝。近年来,紧紧围绕“生态宿迁、绿色家园”的建设目标,大力推进城市园林景观建设,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新路子。“十二五”期间,宿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骄人成绩。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全市成片林面积29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1640万平方米;用全省1/12的国土创造了全省1/8的森林,生产了1/6的木材蓄积;创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6个、省级生态乡镇34个;生态红线考核跃居全省第四;2015年生态文明考核,列苏北第二。
这是一串令人艳羡的头衔: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果,文明城市直接晋升全国提名城市。
一组数据背后能体现宿迁对“绿”的执着追求:
中心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42.6%、39.5%和13.85平方米,城市绿地率全省排名第五位。市区主次干道道路绿化普及率100%。围绕建设“林荫城市、彩色城市、花园城市、海绵城市”的总体目标,五年来,累计实施438项园林绿化项目,新植各类乔灌木37万株,建成南湖路、千岛湖路、奥体路等一批彩色林荫大道、花海花廊和落叶景观道。
生态空间保护切实加强,生态红线区域进一步优化。目前全市生态红线区域面积达2622平方公里,生态红线区域范围提升到30.65%。新增自然湿地面积2000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达41.15%;推进绿色宿迁建设,营造成片林5.5万亩,全市林地总面积达335万亩,林木蓄积量1640万立方米。
生态与发展的“共赢”在旅游业则体现得更为明显,生态品牌作为宿迁旅游的“金字招牌”,释放着源源不断的绿色魅力。2015年,宿迁旅游业增长迅速,多项指标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全年接待游客1602.5万人次,同比增长18.8%,旅游总收入175.6亿元,同比增长20.5%。旅游服务业正成为宿迁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步行300米可以见绿,500米可到公园赏花。几年间,先后建成了古黄河水景公园、湖滨公园、古黄河雄壮河湾、印象黄河景区、三台山森林公园、鸣凤漙公园等一批体现宿迁地域特色的城市公园景观。构筑大运河、古黄河、环洪泽湖、骆马湖及环城“五大生态廊道”,系统化构建绿色屏障,完善城市外部与内部绿色屏障的生态功能,形成区域性大型绿色生态屏障。
城市颜值不断被刷新,城市功能不断在完善,市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宿迁,这座历史文化与生态文明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文明之都,正迈开自信、矫健的步伐,倾心打造生态宜居幸福城。